人殉是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制时代的普遍现象,即用活人为死去的氏族首领或奴隶主殉葬。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才转变为俑葬。
夏、商、周时期存在人殉的习俗。考古工作者在代表商代早期的二里头遗址、中期的郑州商城遗址、晚期的安阳遗址中,都曾发现过人殉的实例。商代中期以后,用于殉葬的奴隶的人数已多到惊人的程度。
西周时期也实行人殉,不过,用于殉葬的人数已大量减少。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专政制度的形成,人们的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越来越认识到了人的价值,因而人殉之风逐渐受到扼制。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开始在坟墓中埋葬用木头或陶土制成的俑。这种做法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于是,发生了从人殉到俑葬的转变。
自春秋出现俑葬以来,俑葬现象在中国维持了2000多年。由于时代的发展变化,用于陪葬的俑也打上了明显的时代烙印。
大体说来,春秋战国时期的俑多为奴仆形象,体型很小,最小的只有几厘米,数量也不太多。
秦汉时期俑的数量大增,除秦陵兵马俑外,汉代帝王陵和贵族墓中也有大量的陶俑或木俑。汉俑的体型比秦俑小,但造型却比较生动,俑的形象有兵马、侍女、乐队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有用陶瓷制成的奴仆俑、出行仪仗俑和重装骑兵俑等。
隋唐时期,随葬的俑群逐渐制度化,三彩俑开始流行。出土的三彩俑多为乐队、骑吏、胡人和镇墓兽等。
在宋以后的墓葬中,陪葬俑逐渐被纸制的陪葬器具所取代,俑的数量日益减少,出土的俑多与堪舆迷信有关。
在历代的陪葬俑中,秦始皇陵兵马俑是最有影响力的。
首先,它数量众多,阵容庞大。秦俑在中国俑的发展史上呈现首次的全盛期。3座兵马俑坑布置在近2万平方米的大地上,直观地再现了秦国军队兵强马壮的宏伟场面,如此巨大而又围绕一个主题展现的艺术群雕,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其形体高大,陶俑平均身高1.8米,陶马身高1.7米身长2米,在世界上还没有发现比秦俑更高大的陶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