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4月,秦始皇陵区的毛家村西南,发现了1件多面石球。石质为细砂岩,颜色青灰。石球环周有14个小圆面,每个小圆面的直径1.5厘米。其中12个圆面上分别镌刻阴文1—12的数字。另两个上下对顶面刻有“骄”与“妻畏”几个字。各面刻字的排列情况为相间交错。石球出土的地点,系陵园北内城墙靠北的一处较大的秦代地面建筑遗址内。经初步研究考证,石球应为六博中的博琼,类似于现在的骰子。这虽是一件较小的器物,但却是一件在秦始皇陵发现的重要文物之一。
博是古代的一种游戏,同现在下棋差不多。博时每人执六个棋子,所以也叫六博。六博创制、流传年代久远,棋具和棋局结构复杂,走棋方式变化多样,彩点名目繁复,由于年代久远,具体的玩法早已失传,只能从古籍的只言片语中猜度一二。
六博行棋方法主要分为“大博”和“小博”,主要差别在大博用六根箸当色子;小博用两棵茕。南北朝的《颜氏家训•杂艺》记载:“古为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茕,今无晓者。比世所行,一茕十二棋,数术浅短,不足可玩。”一套博具由枰(即棋盘)、琼、博筹三者组成,有的博筹由博琼代替。遗憾的是秦陵出土的仅有博琼而未有其他博具。好在考古发掘中其他地区出土有许多秦汉博具,比如睡虎地秦墓中出土有六博棋两套,均由木棋盘、骨棋子和竹博筹组成。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六博并有遣策记述:博具1、博局1、象棋12筹。其中博琼为木质,为18面体,直径4.5厘米,阴刻1—16个数字,另外二面刻“骄”和“妻畏”几个字。同时全国许多地方还出土有六博俑或画像石、画像砖六博图,说明秦汉时期博戏活动非常盛行,流行全国,不仅上层社会广泛爱好,下层民间也普遍喜欢。
六博的行棋方法,鲍宏的《博经》、《古博经》有详细记载。从出土实物看,博局的面上刻有曲道、方柜等线条,两人对面相搏,博琼轮流掷抛,按显示的刻字行棋或吃子,以决定胜负。 “骄”、“妻畏”应是一对反义字,是决定博戏输赢的关键所在。
秦陵博琼出土地建筑遗址是陵区内的一般管理人员的居住或工作场所。这只博琼应是当年在秦陵负责工程的大小官吏或一般工作人员游戏时所用的实物。它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风尚,是研究秦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