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材料
秦俑坑里的陶俑、陶马,体形大,胎壁厚,陶俑的壁厚一般为2—4厘米,最厚处达10—12厘米;陶马的胎壁厚2.5—4厘米,最厚处达15厘米。陶俑和陶马的胎壁泥质一般分为内外两层,外层泥质细密、均匀;内层泥质较粗,掺和颗粒均匀的白色砂料。制作陶俑、陶马的泥土,经过筛选、碾、淘,除去了土中的杂质,从而泥质细密,颜色纯正,粗泥里掺和的砂粒均为纯白色,颗粒大小均匀,显然也是经过筛选的。在秦始皇陵西侧的秦代陶窑遗址内除发现陶拍等制陶工具外,还发现石碾轮两件。碾轮直径约60厘米,中间厚(约15厘米),边缘薄(约5厘米),中心有一直径为6厘米的穿。这碾轮可能是用来碾轧陶土和砂粒的。
对秦俑坑出土陶俑、陶马的陶质,经过取样分析表明,其中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和氧化铁。这和秦始皇陵出土的秦代砖瓦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所用的原料都是黄色粘土。秦俑考古专家们曾做过模拟性试验,取秦始皇陵附近的黄褐色土,经晒干、碾轧、淘洗,除去土中的杂质,仿制秦砖,经测试其质地、化学成分与秦砖大致相同,由此可以推知,陶俑、陶马和秦始皇陵园出土的砖瓦,都是用始皇陵附近的泥土就地烧造的。
陶俑、陶马胎内含的白色砂粒,经测试为石英、长石、云母等成分的砂粒,外观呈不规则形,大小约为0.5—1毫米,个别的大于1毫米。泥中掺杂部分砂粒可以增强机械性能,使大型的陶俑、陶马易于成型;焙烧时也不会因受高温而扭曲变形或膨胀炸裂。
制作过程
在兵马俑出土之初,西安的几位雕塑家要复制一个原大的兵马俑,用了几个月时间才勉强完成,可以想见当年制作兵马俑时的艰难程度。但秦代的陶工在艰苦的环境下,反复实践,不断创新,摸索出一套简便快捷的制俑方法。大体说来,俑头俑手是借助于模具制成的,陶体部分则纯为手塑。这种塑模结合,以塑为主的方法,开辟了秦俑制造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