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兵马俑的第一道工序是和泥作胚,即是将黄土和石英砂和成泥团,制成兵马俑身上的各部分。为了减轻重量,便于烧制,陶俑的身躯和陶马的躯干都是空心的,至于其他较小的部件则往往有空心和实心两种。为了提高作胚的效率,进行标准化生产,制陶工匠在作胚时使用了模具,把模具和手塑结合起来,提高了俑胚的质量。
制造兵马俑的第二个步骤是将制好的毛坯组装成粗胎,进行再度加工,经过精心雕刻,制成素俑。组装胚子的过程比较复杂,方法也比较多。如把做好的手接在胳膊上,就有三种方法:一是将手腕的长柄插于袖管内,用软泥粘接。二是在袖口和手腕的长柄上各挖一个圆形或方形孔,用陶钉固定,空隙用泥塞实。三是将手腕的长柄插入袖管内用碎瓦填满,再用黏合剂粘接。组装成粗胎后,接下来要进行雕饰。先在胎上覆一层细泥,打磨抹光,再雕刻服饰和其他装饰品。俑的头部是雕刻的重点所在,举凡冠帻、发髻、发辫、五官和胡须,都要进行认真雕饰。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俑,面部表情各不相同。这说明秦代陶工十分注意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
素俑制好后,接着要对素俑进行烧结。从现存陶俑、陶马的情况来看,制陶工匠在烧结的过程中特别注意把握陶窑的火候。经测试,兵马俑烧结温度达到摄氏1000度左右。由于陶俑、陶马的内部都是空心,加上在适当部位留有气孔,因此尽管炉火温度很高,也不会出现爆裂的情况。兵马俑制作工艺精巧,烧结水平也很高超。烧出的陶俑、陶马色泽纯正,密度大,硬度高,即使埋在地下2000多年,依然保持极高的品质。
兵马俑烧成后,在放入俑坑之前,还进行过修饰彩绘的过程。现在兵马俑坑中的陶俑、陶马身上还残留着一些色彩,有些色彩完整如新,令人惊叹。据研究,上彩的办法是先在兵马俑身上涂一层生漆,敷上白色作底,然后进行彩绘。彩绘采用平行涂抹,陶俑的手、脸、脚等重点部位都要涂2至3次。颜色计有红、绿、黄、紫、蓝、白、黑等十余种。陶俑、陶马各部位所用颜色是不同的。可以想见,兵马俑坑建成之初,数千彩色兵马严阵以待,那场面是何等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