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在江苏松江府的孟家庄,有一位姑娘叫孟姜女,她聪明漂亮,心灵手巧。一天,孟姜女正在后花园中绣花,忽然看见一个男子翻墙进来,躲在树丛中。孟姜女心中害怕,她找来父亲,二人上前一看,原来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躺在地上,看上去十分疲惫。小伙子向父女俩道出了自己的身份。原来他叫范喜良,因为秦始皇修筑长城需要抓大量的壮丁,他不想被抓去,所以逃出来躲避。
父女俩把范喜良留了下来。在此后的日子里,孟姜女和范喜良二人的感情日渐亲密,孟老汉也是看在眼里乐在心上。一天,孟老汉把二人叫到跟前,说要挑选良辰吉日让二人完婚,孟姜女和范喜良都十分高兴。
喜气洋洋的婚礼开始了,就在二人准备拜堂之时,一队官兵突然踹开大门,冲入大堂,不由分说地带走了范喜良。孟姜女死死抓住丈夫的手不肯放开,官兵一把将她推倒在地,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夫君被拖走。
从此以后,孟姜女茶饭不思,整日以泪洗面。她望着窗外的鹅毛大雪,心里想到丈夫在那荒山野岭之上,天寒地冻,衣着单薄。想到这里,她连夜赶制了一件棉衣,希望能用着暖暖的衣襟为丈夫遮风避寒。
第二天早上,她踏上了去往长城的路程。这一路上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昼夜不停的赶路,终于来到长城脚下。孟姜女向民工打听范喜良在哪儿,民工们告诉她,范喜良早已累死,被埋在城墙里了。
孟姜女听完之后心如刀绞,悲痛欲绝,瘫坐在地。她看着远处崎岖的山脉,摸着身边冰冷的城墙,心想自己千里迢迢来为爱人送棉衣,到头来却连尸骨都找不到,想到这里她肝肠寸断,悲愤交加,不禁放声痛哭。这一哭,感动了天地,一时间飞沙走石,山崩地裂,八百里长城轰然倒塌,露出了范喜良的白骨。孟姜女用棉衣将丈夫的遗骨包好,抱起丈夫的遗骨跳入山海关下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狂风凛冽,惊涛拍岸,好像在为孟姜女的死哀叹。
一种说法认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纯属虚构,因为山海关长城修建于秦朝以后,秦始皇时代修筑的长城,距山海关北去数百里。既然当时当地并无长城,哭长城之事自然是子虚乌有。
另一种说法认为,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庄公四年(公元前550年),齐伐卫、晋,回师攻莒时齐大夫杞梁战死。杞梁妻迎丧于郊,相传她哭夫十日,城墙为之崩塌。后世以讹传讹,把杞梁妻说成是秦始皇时代的人,演变成哭长城的故事。
有人指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随着历代时势和风俗不断变化而演变的。战国时,齐都临淄盛行哭调,杞梁(后演化为喜良)战死后,其妻迎柩痛哭,是这一故事的原始素材。西汉时,盛行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之说,杞梁妻的悲苦便造成了城崩山裂的感应。至六朝、隋唐时期,乐府中有送衣之曲,于是又增添了送寒衣的内容。可见,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在长期的文化演变中逐渐丰满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