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一个位卑身残的宦官,却左右了秦末的政治动向。他逼死公子扶苏,谋杀丞相李斯,直至最后弑杀秦二世胡亥。他假借秦二世之手,谋害了数十位公子,肢解了近十位公主。无数的王公贵族、将军大臣,也未幸免于难。最后,他也伴随着这个动荡不安的帝国,走向了灭亡的终端。然而,这个千百年来遭受后人非议的人,被后世帝王视作噩梦的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赵高,生年不详,死于公元前207年。这位蛀空大秦帝国的罪魁祸首,我们却不能给他一份准确的家庭出身。《史记》记载,赵高,“诸赵疏远属也”,对这简单的五个字,有史学家认为,赵高可能是赵国宗室疏远的后裔,又有人认为,秦王室虽然以赢为姓,却又以赵为氏,例如秦始皇嬴政最初也叫赵政,因此,赵高可能也是秦王室的本家。但不管是哪个宗族的后代,他的出生显然是非常不幸的。由于他母亲是官奴,属于当时社会最低贱的人,所以赵高生下来就被阉割,注定了他一生为奴才的命运。
然而,赵高天生聪慧灵巧,记忆力超乎常人,便被选去熟悉法律文书、宫廷礼仪。由于秦以法立国,以吏为师,赵高能将秦国法律倒背如流的事很快便传到秦始皇耳朵里了。不久便将他调到自己身边,直接掌管皇帝的玉玺和诏书的颁布。同时还给他许多特殊的恩赐,并且让赵高担任公子胡亥的老师,教授法律。有一次,赵高犯法,被蒙恬判处死罪,秦始皇竟然亲自下令赦免。
公元前209年,威风一世,一心求长生的秦始皇终于死了。去得如此匆忙,以致连指定接班人的诏书都没有来得及发出去,就死在了出巡的车驾里。始皇帝死了,随行的丞相李斯唯恐引起混乱,对此秘而不宣。传位于公子扶苏的诏书,此时正握在赵高手中。长期的宫廷的生涯,使赵高认识到,皇帝的奴才只有依仗帝王的威严才能显赫生存。如果在新皇帝面前失宠,他将永远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宦官,是一个任人歧视的奴才。要保住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只有立一个相信自己甚至自己可以控制的皇帝。于是,一个惊天动地的阴谋出台了。
赵高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说服李斯,让他与自己合谋把胡亥推上帝位。他找到李斯后,抓住李斯贪图权势的特点,把他与公子扶苏信任的蒙恬做一个对比。这让李斯感到如果公子扶苏继位,自己目前的权势将会受到莫大的威胁。在综合权衡个人利弊后,李斯选择了站到赵高这一边。紧接着赵高篡改了诏书,逼死了文武兼备、众望所归的公子扶苏,害死了让匈奴闻风丧胆的蒙恬。然后将自己的学生,只知道享乐的公子胡亥被扶上了皇帝的宝座。
愚昧无知的秦二世上台以后,对朝中的王公贵族,老是心存猜疑,害怕他们发现自己不正当的继位内幕。这时候,他唯一相信的就是自己的老师——赵高。赵高便充分的利用二世对自己的信任,开始唆使他杀戮宗室族人,疏远忠臣良将。秦帝国严酷的法律成为赵高杀人的武器,胡亥的二十余位兄弟相继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始皇的十位公主也被处以磔刑,无数的人被牵连。此时,秦帝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却躲在深宫中,纵情声色、饮酒作乐。为了满足穷奢极欲的享乐,秦二世大兴土木修建宫殿的同时,还征调大批民工为秦始皇修建陵墓。赵高更是打着秦二世的招牌,大肆打击排除异己,导致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苦。随着秦末暴政一步一步的升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当秦宗室被赵高屠戮殆尽的时候,赵高就将矛头指向了为帝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们,先是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被逼自杀,而一直阿附赵高的李斯也被捏造“谋反”的罪名处以腰斩。当朝中的勋臣尘宿将被屠戮殆尽时,赵高演出了一幕“指鹿为马”的闹剧,借此铲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建立了自己的绝对权威。
赵高蛀空秦帝国的柱梁,其实也等于自取灭亡。面对义军的步步紧逼,听到风声的秦二世也坐不住了,便责问赵高,结果被赵高给杀了。二世死后,赵高曾做过皇帝梦,但由于身为宦官朝臣不服,便找到秦宗室的幸存者子婴,立他为秦王,试图恢复战国七雄的局面。然而,他没想到,看似懦弱无比的子婴,最终杀死了自己。曾经称雄一时的大秦帝国,很快便在农民起义的暴风骤雨中土崩瓦解了。
赵高,虽天生聪慧,精通秦朝法律,而且善于书法,但他贪图权力,引诱秦二世淫乱,大兴土木,残杀无辜,直接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在今天的研究中,人们对他是否身为宦官提出来质疑,但有一点却不容否认,他的所作所为对以后封建王朝的宦官们影响极为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