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伯

项伯项伯(?—前192年),名缠,字伯,下相(今江苏宿迁县西南)人。项伯是楚国贵族,项羽的叔父。秦末,张良因谋刺秦始皇未遂,匿居下邳(今江苏睢宁)时庇护过项伯。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项梁、项羽在吴(今江苏苏州)举行反秦起义,项氏家族多人卷入,项伯亦在其中,后以功官左尹。公元前206年,项羽大破秦军,率40万大军进驻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与谋士范增设计攻打先于项羽入秦的刘邦,仅有10万余众,驻军霸上。
  项羽听说刘邦欲守关自王关中,遂在鸿门发布命令:次日犒赏士卒,进攻刘邦。刘邦当时驻军霸上,并不知情。在大战即临,霸上将玉石俱焚的时刻,项伯想到了跟随刘邦的张良。张良曾有恩于他,两人关系极好。项伯不愿弃张良而不顾,连夜赶至霸上,找到张良,告以实情,要张良和他一起离去。张良借口说,危难时弃人而逃是不义的,遂将此事告诉了刘邦。项伯于险难中不忘朋友,有恩图报,不辞辛苦,表现出了一种高尚的仁德情怀,这是极为可贵的,但他忽略了两个问题: 一是秦灭后刘邦与项羽已成一对生死对手,自己身为楚军高级将官,当朋友之谊与政治利害相冲突时,究竟应把什么放在首位;二是要让张良离开霸上,可以找出多种借口,未必一定要把实情相告知。当真话有泄露军机之嫌时未必不可以说些善良的谎话。项伯对两个问题显然均未考虑,他把朋友之谊凌驾于政治关系之上,也没有说谎话的准备,因而向政敌之友泄露了自己军中最高机密。张良提出危难时不能弃友自逃,这和项伯要唤走张良的道理是暗合的,项伯也就同意了张良的请求,遂听任军中机密直送政敌刘邦。张良引项伯见刘邦,商定挽救之计。次日刘邦亲至鸿门见项羽,项羽设宴招待。席间范增一再示意项羽杀刘邦,项羽默然不应,于是范增令项庄借口舞剑助兴,以刺杀刘邦。项伯见此情景,也拔剑起舞,以身翼蔽,刘邦赖以脱身。在成皋之战时,项伯又劝阻项羽不杀刘邦之父太公。西汉建立后,项伯被赐刘姓,封为射阳侯。但后来未见刘邦的哪位儿女与其子辈成婚。古人有同姓不婚的禁忌(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刘邦赐项伯姓刘,不知是赏以同姓之尊,还是要借故取消以前的婚姻之约,因为当年霸上结亲本来就是刘邦临时求助的手段。项伯受封三年后死去,其嗣子项睢因罪未承爵。
  战争的胜负最终还是决于人心的向背。自楚汉相争以来韩信、陈平、英布等人先后背楚归汉,就连项氏的亲属项襄,也已看清形势,早在汉王二年刘邦兵败彭城后不久,就已投降到刘邦的帐下。项伯深知项羽刚愎自用、嗜杀成性,弄得天怒人怨、尽失民心,虽然作战勇猛,却无谋略,往往是西驰东突,疲于奔命。眼下的态势是汉军越战越强,诸侯归附,而楚军却越战越弱,前景暗淡。如果贸然把太公杀掉,将来刘邦坐了天下,项氏就是罪及九族。项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减轻项羽的罪过,以便保全项氏的后代。项羽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以后,刘邦对项氏的枝属果然一个不杀,而且还先后封了项伯等四人为侯。就是对项羽本人,也葬以鲁公之礼。项伯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间接支持中华民族统一事业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