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沟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开始兴建。修成后,经过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间主要水运交通线路之一。西汉时期又称狼汤渠。
据《史记•河渠书》载:“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它在今河南省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过中牟北,开封北而后折向南部,经过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分成两条支流:一条向南进入颍河,一条向东进入沙河。二条又分别汇入淮河,形成黄淮间的水运交通网。隋代开通济渠,即唐宋时期的汴河,成为黄淮间的交通干道,相当于鸿沟位置的蔡河仍部分起着沟通黄淮的作用。元代开始,建都北京,开京杭运河,水运干线东移,蔡河就堵塞了。
“楚河汉界”这个词语中的河界指的就是鸿沟。当年楚汉相争,打仗八年,曾以鸿沟划地为界,东楚西汉。楚河汉界由此得来。
据《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千金记•延烧》:“楚汉争锋不得宁,鸿沟画界各相吞。”清•许承钦《白沟河》诗:“良平持庙算,谁定割鸿沟。”
“楚河汉界”后亦借指疆土的分界。北周•庾信《拟咏怀》之八:“长坂初垂翼,鸿沟遂倒戈。”倪璠注:“谓元帝即位,才及三年,魏军至襄阳,梁王詧率众会之,遂至于败也。时梁魏地分南北,有若鸿沟。詧本梁朝宗室,助魏自伐,故云倒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