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马台

戏马台

戏马台,也称项羽戏马台位于徐州市中心区户部山岗上,是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即今徐州),于城南的南山上,构筑丛台,以观戏马、演武和阅兵等,留下了“秋风戏马”的千古绝唱,故名。历史上它与苏州园林、南京六朝石刻并列为江苏三宝。1991年6月,徐州启用首批风景邮戳5枚,其中之一即为“戏马台”。曾任徐州知州的北宋文人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曾说,戏马台“其高十仞,广袤百步”。现在戏马台景区占地近0.8公顷,建筑面积为2000余平方米。
  关于戏马台及其战略地位,北宋文学家苏轼曾有这样一段宏论:“城三面阻水,楼堞之下以汴泗为池,独其南可通车马,而戏马台在焉,其高十仞,广袤百步。若用武之世,屯千人其上,聚垒木炮石凡战守之具,以与城相表里,而积三年粮于城中,虽用十万人不易取也。”可见作为军事家的项羽筑戏马台,并不限于有闲取乐,更重要的是出于战略考虑。
  公元416年,东晋大将刘裕北伐奏捷,班师路经彭城,恰逢重阳佳节,便在戏马台大宴群僚,以壮军威。公元450年,北魏拓跋焘举兵南下,曾立毡帐于戏马台上,运筹帷幄,虎视城中,历朝历代,文臣武将和诗人骚客纷至沓来,或登临高台扼腕痛惜,或触发思古之幽情,谢灵运、张籍、苏轼、陈师道、文天祥、萨都剌、袁枚、阎尔梅等,在此都留下传世之佳篇。
  戏马台布局依山岗地形,逐步上递,错落有致。经山门,照壁上有“拔山盖世”篆刻大字。东侧高台基上,置有铜铸巨鼎一座,上镌“霸业雄风”。鼎呈长方形,双耳四足重6.5吨,高2.5米,长1.91米,宽1.51米。鼎腹铸有歌颂项羽历史功绩的《戏马台鼎铭》铭文一篇。一道琉璃瓦檐赭墙,连接东面两处古朴典雅的四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