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工程遗址

为了排除秦始皇陵园内的地面雨水,在地下多铺设有管道。五角形陶水道属于排水的主管道,通高45-47厘米,底边宽40厘米,全长65-68厘米。内部面积都在1100平方米厘米左右,故出水量(立方米/秒)较大。在陵西北有五排五角形陶水道并列穿过内城墙,足见地面径流量之巨。另一种青石水道,由上、下两块相合,内作曲折的单孔、双孔或三孔,以便减缓流速,防止对出水口地面的破坏。排洩室内倾水时,用圆筒形陶水道。其上口承接“漏斗”,拐弯处用“弯头”。由建筑中的洩水管和地下的排水管相互衔接,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

排水工程遗址

秦始皇陵园建筑的排水设施,除以防洪堤消除洪水对陵园的威胁外,还以陵园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的地理自然面貌在城垣内合理安排了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在内城西南侧的岳家沟之东和以北挖成一曲尺形宽约15米、深达5—8米的隍壕,将封土之南的地面水流从岳家沟之北排出外城,沿自然沟渠引走。封土北侧则是由系统的地下排水道将地面降水排出外城。排水道有石质及陶质二种。石水道形式有单孔、双孔和三孔的,孔径10.18—27厘米,,水道整体正面宽55—112厘米,侧面长37—125厘米,由上下两块扣合而成。陶质水道有两种形式:圆形水道长56—59厘米,两端大小不同,大口直径28.5—29.5厘米,小口直径22.5—23厘米,壁厚1.5厘米,外面满饰绳纹,内面满饰麻点纹,彼此大小口相套连接;五角形水道外形为五角形,长65—68厘米,通高45—47厘米,宽40—44厘米,壁厚4—7厘米,遍体饰粗绳纹。多年来文物考古部门在陵园内外城夯土层下发现或访问村民了解到有多处排水道存在,大多是为了排除陵园内地表的大气降水而敷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