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陕西省文管会对秦陵考古调查时发现在晏寨村南门外稍偏东20米处有排水道。水道距地面深约0.3米,方向朝西。结构是两块青石上各凿成两条凹槽,两石上下配合,凑成二圆孔,孔径22厘米。这条水道全长不明。1959年在晏寨村约40米处距地表深约1米的地方,也发现过一段石水道。内城北部两侧建筑遗址内历年来也不断发现石水道,而且当地村民家里也放置了不少的石水道。陶水道出土的地方一处在外城西墙基下的西面,横穿外城西墙,北距临马公路约50米,六行并列。一处在内外城之间的食官遗址附近,在西内城下有三行并列的五角形水道,宽2.04米,走向呈东南—西北方向,北距临马公路50米,似与上述外城西墙下的排水道为同一组,直接将内城的雨水排出外城。其排水道以北还暴露有五角形水道。在临马公路北边的二号建筑基址中,其东房和北房之间也发现有一排五角形下水道。在临马公路拓宽工程中公路两侧又有许多石质、陶质下水道出土。从已发现的下水口设置情况来看,它是把一个五角形水道竖立直放,使上口与地面平齐,周围用鹅卵石与细砂填满,使之固定。下口打成45°斜角与地下平置的水道斜角连接,形成一个直角弯道,把地表雨水引入地下。下水道的布置是根据所处地方水量的大小合理搭配的,有单排连接的,有三排并列,甚至是六排并列,组成排水网络,有效地解决了陵园地表大流量的排水问题。
而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建筑的小范围排水问题则是利用渗井排水的方式,在建筑物的周围适当位置挖渗井,渗井口径0.8—1米左右,套有陶制井圈,井与各种圆形水道组成的排水道相连接,解决小量排水用。在食官遗址内就有二处排水设施。一处为一内低外高的凹槽,槽底中部比周围边沿低约0.3米,是安置陶漏斗和弯头的地方,弯头与地下圆形水道相接,直通室外渗井。一处为一五角形水道,上口与地基大致相平,周围抹有草泥,铺有鹅卵石,下端与地下水道相接,很便捷地使室内生活污水经由地下排出室外。渗井口也与地面平齐,使院落内的雨水能自流入井。这些不同的排水设施合理地解决了陵园的排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