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土堆”是地面上高起陵冢的俗称,地平以下就是埋藏死者的墓室。秦始皇陵封土由黄土堆积、经分层夯筑组成。整体状如“覆斗”,实则由三个大小不等的四棱台几何体堆起,这不是西汉人刘向看到“上崇三坟”的样子。据文献记载,“坟高五十丈”,经航测的现高度为51.668米,方形的基部最大,南北长350米,东西宽345米,周长1390米,面积120750平方米。
《史记》载:在秦始皇陵上“树草木似像山”。按等级制度,原来在陵上栽培松柏并植草。今人栽满石榴树,五月花红似火,秋来硕果满枝。这些都有绿化环境、维护生态的作用。
在秦始皇陵周围地区的群众中长期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陵上的土是从咸阳运来的,因经过烧炒,所以陵上寸草不生。这种炒土之说虽然有些离奇,但却提出了一个问题:始皇陵高大封土堆的用土取于何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复土骊山”。《正义》曰:“谓出土为陵,即成,还复其土,故言复土。”这就是说把原来从墓穴中挖出来的土,再回填到墓上去。《水经•渭水注》载:“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在秦始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经过实地考察,在始皇陵封土东北2.5公里的鱼池村与吴西村之间,仍保留着一处低洼的大水池,这说明郦道元的说法,是有一定根据的。可见秦始皇陵封土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墓中挖出来的土,二是从鱼池一带取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