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者的职责是驾驭车马,保证车马进退有节,安全奔驰,否则为失职。特别是车阵战中,御手的地位尤为重要,因为一个车阵,若有一辆车乱了阵,势必影响整个阵形,使战争失败。这在古代战例中屡见不鲜。《礼记•檀弓上》记载,鲁庄公及宋人战于乘丘,县贲父御,卜国为右,马惊败,公坠,佐车授绥,使庄公才免于难,御者具贲父感到失职和羞辱,遂自杀,这充分说明御者责任的重大,直接关系着将帅的生命及战争的胜败。同时,御者的责任还有当主帅受伤时可代替主帅执掌指挥工具金和鼓。如晋国和齐国战于鞍,主帅却克伤于流矢,御手解张“左并辔,右援袍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齐师败绩”(见《左传》)。
既然御手的地位如此重要,因而秦时在选拔御手时是非常严格的,要经过认真的训练,《睡虎地秦简•除吏律》中这样记载:一个御手要经过四年的艰苦训练,过了四年仍不能驾车的,罚负责教练的人一盾,御手本人也应免职,且要补服四年的徭役。古代兵书《六韬•武车士》中记载:“选车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走能逐奔马,及驰而乘之,前后左右上下周旋,能博束旌旗,力能谷八石弩,射前后左右皆便习者,名曰武车之士,”其意为车士的标准年龄在40岁以下,身高1.73米以上,行动敏捷,速度快,力量大。既要能在车上同敌人进行战斗,又可以在车的前后左右与敌厮杀。
二号坑中有一个战车方阵,有战车8列,每列8乘,共64乘,每乘车上有甲士3人,在车后作横一字形排列。御手居中,车左和车右分立于御手的两侧。御手身穿长褐,外披铠甲,披膊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颈上围有盆领(即颈甲)头上戴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马缰状,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前方,从其装束来看,其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骑兵俑
骑兵俑出土于二号坑,分两部分排列。一部分位于二号坑末尾,有两组骑兵,每组4骑,共8骑;另一部分居于二号坑最北边,共有108骑,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一个骑兵俑群。
分布的特点是:①阵的纵深大于横广。分为前后两线:前线是两列战车加一列骑兵作为阵首;后线是8列骑兵(计96骑)作为军阵的主体。②骑兵俑的编组为四马一组,三组一列,八列组成一个纵队,成为骑兵阵的阵体。这种编组是以四为基数,与兵书说的以五为基数的编列不同。③除无马镫外,其余鞍具齐全。骑士俑身穿胡服,手提弓弩,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形象脚注,说明当时骑兵已是一支装备齐全的独立兵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