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

从骑兵俑的手势和附近出土的铜镞、弓等看,秦代的骑兵备有弓弩。据《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秦律杂抄》载:“先赋马,马备,乃粼从军者。”秦俑坑出土的骑兵俑,体型匀称修长,神态机敏,英姿勃勃。反映出秦代的骑士是经过严格选拔,从大量士兵中挑选出来的。为了适应骑兵作战的具体需要,秦代的骑兵有一套不同于车兵和步兵的专门服饰,如骑兵俑头戴圆形小帽,上衣短小,下着长裤,正是为适应骑兵作战的实际需要。骑兵俑这些特征,反映出骑兵已成为秦国的一支重要的作战力量。
  在秦俑二号坑中,骑兵俑每个骑士手牵一匹鞍马。鞍马通高1.72米,身长2.03米,骑士俑身高1.8米以上,骑兵俑与步兵、车兵的装束显然不同。秦代的车兵和步兵戴尖形的圆巾,而骑兵头戴圆形小帽,帽子两侧带扣紧系在颌下,以防骑马奔跑时帽子被风吹掉,身着紧袖交领右衽双襟掩于胸前的上衣,下穿紧扣连裆长裤,足登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铠甲,肩上无披膊,手上无护甲,衣服短小轻巧。这种服装便于举足抬腿上马,坐在马上双腿也易于叉开,比较灵便。在防护装备方面,骑士的铠甲较短,甲的前片长度仅及胸腹之际,后片长不及臀部。骑士的铠甲若和车兵、步兵的一样长,下摆就会和马体接触,既活动不便,又显得臃肿,而且骑士铠甲双肩无披膊,也不像有些战车上的驭手那样有颈甲和护手甲,这样便于骑士杀敌战斗。
  秦对骑兵的要求很严,对鞍马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马的高度要达到五尺八寸以上,折合现在即1.33米以上,秦俑坑中的鞍马符合这个标准。马头上的络头,口中含的衔鏕,牵马用的缰绳都是真实的。其络头是由铜节、铜环扁平石管串联而成,有项带、额带、咽喉带、鼻带、颊带等。络头上连接着铜衔、铜镶。其缰绳是由圆形、扁平石管及铜构件串联成的,共两根,各长约1米,鞍马骑兵俑的雕塑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骑士俑一手牵缰,一手拉弓,目视前方,似整装待发,严阵以待,显示出骑士刚健威武的气魄,鞍马胸部宽阔,肌肉隆凸,腹背壮实,轮廓优美,前腿如柱,后腿如弓,英武矫健。特别是马头的塑造,工匠们抓住了眼、鼻、耳、口等关键部位,着意刻画,使陶马给人一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把马那种急不可待、跃跃欲试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骑兵行动轻捷灵活,能离能合,百里为期,千里而赴,出入无间,被称为“离合之兵”。从兵书和古代的一些著名战例来看,骑兵在下列十种情况下最易发挥威力:一迎敌始至;二乘敌虚背;三追散击乱;四迎敌击后,使敌奔走;五遮其粮道,绝其军道;六败其津关,发其桥梁;七掩其未备卒,出其未整军;八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烧其积聚,虚其市里;十掠其田野,系累其国人。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秦以骑兵五千突然插入赵军壁垒间,使赵军分而为二,粮道断绝,结果赵军覆灭,被歼45万人,秦军大胜。这是骑兵配合车、步兵作战最成功的战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