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

重装步兵俑,也就是身穿铠甲步兵俑。此类俑数量最多,是当时步兵的主体,按其头饰装束的差异可大致分为圆髻铠甲俑、扁髻铠甲俑和介帻铠甲俑三类。圆髻铠甲俑的数量最多,共500多件。这种陶俑上身穿交领右衽齐膝长襦,腰束革带,外披褐黑色铠甲,下身穿短裤,腿扎行縢或者护腿,脚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绾圆丘形发髻,髻上扎有橘红色发带。扁髻铠甲步兵俑的装束与圆髻铠甲俑近似,身穿长襦,外披铠甲,下着短裤,腿扎行縢,足蹬方口齐头翘尖履。唯其头饰比较别致,是将头发全部编成六股宽辫,反折后以发卡固定于脑后。这种扁髻发式,若长方板形,可能与头上准备戴盔有一定关系。目前虽未在秦俑坑出土的各类陶俑中发现有戴盔现象,但在古代文献中不难发现秦军戴盔的记载。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胄”,即头盔。重装介帻铠甲俑,主要出土于1号俑坑东端的第1、11号两个过洞内。这种俑亦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或行縢,足蹬履或短靴。与其他铠甲俑不同的是,这种俑头绾圆形发髻,发髻立于头顶右侧,外罩圆形的介帻。介帻颜色多为红色,质地轻软,上部有一尖顶,下部齐及发际,将头发罩于介帻内。帻的下口有带系扎,使帻紧紧固着于头上。
  除此之外,步兵俑还有持弓弩的立射、跪射俑。
  立射俑秦始皇陵兵马俑-立射俑1
  立射俑即站着发射箭镞的武士俑,高度在1.8米以上。出土于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和跪射俑一起组成了弓弩兵阵。
  二号坑中的立射俑共有172件,身穿短褐,束发挽髻,身着轻便战袍,腰系革带,胫着护腿,足登方口翘尖履,整个装束显得轻便灵活。右足向左前方斜出半步,双足成丁字形,左腿微拱,右腿后绷,左臂向左侧微举,四指并拢,手掌伸张,掌心向下。右臂横曲胸前,手掌伸张,掌心向内,或手掌上仰,头微向左侧转,昂着注视前方,这种姿势即为弩兵持弩发射的准备姿态。
  像这种类型的兵俑,在考古上是罕见的。这种立射武士俑站在跪射俑的四周,其编制是非常科学的,因为立射武士俑持弩,而强弩居于四旁,攻利于穿刚达坚,破敌之锐师,守利于坚持疾战。
  立射俑的塑造艺术十分高超,雕塑者能够抓住立射者一瞬间的动作,把立射俑刻画得惟妙惟肖,从而使人产生将要发射的悬念。你瞧这极富力感的拉开的双臂和叉开的双腿上下呼应,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绷嘴屏气的神态和引满弓欲射的动作。给人以训练有素,百发百中的威慑。只听一声令下,便万箭齐发,给敌人以强大的杀伤力,使敌人无机可乘。
  立射俑均出土于二号兵马俑坑东北角的弩兵方阵内。其装束和姿态基本相同,都是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俑,造型准确,形象逼真。其姿态是:左足向左前方斜出半步,双足成丁字形,左腿微弓,右腿后绷;左臂向左侧半举,右臂曲举于胸前。头和身体微向左侧转,昂首凝视左前方。这种立姿当为持弩发射的预备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