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

立射俑正是秦时弩兵作战形象的再现,对于我们研究两千多年前弩兵作战形象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立射俑的出土,引证了《吴越春秋》记载的:“射之道,身若戴板,头若激卵,左蹉右足横句。左手若附枝,右手若抱儿,右手发机,左手不知……此正射持弩之道也。”立射俑以合理合度的足法、手法、身形,科学地说明了秦时对射箭的要求。文献与实物两相对照,基本吻合。
  从此俑双手的手掌伸张看,说明手里没有持弩,仅是作持弩的习练动作。其足法、手法、身法都合理合度,非常科学。反映了秦始皇时代的射击技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形成了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代所继承。
  兵马俑的造型一般都是中央垂直,左右均衡对称,动作较小,缺乏曲线的旋律感。而立射俑是动态的写实,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是比较少见的杰出作品,那头微侧转,绷着嘴,鼓着劲,严肃认真的神情,和动作互相呼应,栩栩如生。反映了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雕塑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跪射俑秦始皇陵兵马俑-跪射俑1
  在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中,有一个弓弩兵方阵,由立射俑和跪射俑组合而成,阵表是立射俑,阵心是跪射俑,每列8个,共20列,共有跪射武士俑160个。
  之所以称之为跪射武士俑,是因为它们与秦俑坑中众多的陶俑形状不一,它们在坑中的姿势不是立姿,而是跪姿,上体伸直并和头略转向左侧,双目凝视左前方,双手在胸的右侧一上一下握着弓弩。
  这种俑在秦俑坑中显得很独特,因为是跪姿,故其高度在1.20米左右。其姿态优美,英俊潇洒,神态庄严,目光炯炯有神,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绾一发髻,髻根用朱红色带束扎。足登方口翘尖齐头履。从一鞋底外露处可以看到,鞋底的针脚因为人着地后摩擦的轻重而疏密不同,其绳结痕迹清晰可见,其写实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跪射俑的塑造上,工匠们费尽心机,可谓匠心独具。把跪射俑的形体塑造得非常精美,惟妙惟肖,力求使静态的雕塑给人以动的感觉,使其身上的甲片随身体的曲转而流动,脚上的鞋子随着脚掌的着地而折曲,衣服的纹理也伴随体态的变化而曲折飘浮。上身挺直,臀部紧贴左足跟,从而使身体的体重落在右膝、右足和右足尖上。当射击时,则重心稳,用力省,便于瞄准,容易射中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