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坑军阵

一号坑军阵古代作战非常注重阵法。春秋以前主要以车战为主,到了战国以后,作战时不仅用战车,还有步兵和骑兵,阵法的编组和运用比较复杂。《孙膑兵法》总结了战国时期战斗队形编列的经验,为我们列举了当时的十种作战阵法,如方阵、圆阵、疏阵、数阵等。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我们已很难了解这些阵法的具体编列。
  然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现和发掘,使我们有幸亲眼目睹了秦军车千乘、骑万匹的强大军队阵容,为我们研究秦代军阵编列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一号兵马俑坑发掘于1978年到1984年间,发掘面积为2000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件。一号兵马坑坐西面东,长230米,宽62米,四周各有五个门道。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呈东西向的长方队形,其具体编列方法为:
  在一号俑坑东端的长廊内,排列着三排横队立俑,每排68个,共计204个。这些陶俑中除三个为重装步兵俑外,其余皆为身着战袍、腿扎行縢、免胄束发、背负矢箙、手执弓弩的步兵,组成了一号俑坑军阵的前锋。
  一号俑坑左右两侧的边廊内(即第1、11号过洞),排列有两队步兵俑,其外侧的一队呈东西向横队排列,分别面向南、北。这些武士俑多穿铠甲,均持弩。正所谓“材士强弯,翼我左右”,是整个方阵的两翼。在一号俑坑西部的长廊内,还有由三列重装铠甲俑组成的后卫部队。这三列陶俑呈南北向横列,其中两列面东,一列面西。侧翼和后卫部队的合理配置,其目的在于防止敌人从两侧及后面的袭击。而在侧翼和后卫部队的护卫下,就是整个军阵本体。
  一号俑坑的本体部分步兵俑身着铠甲,手执戟、铍、矛、戈等长兵器,显然就是“跿跔科头,贯颐奋戟”的“虎贲之士”。车兵与步兵协同作战。
  此外,一号俑坑的作战单位和各兵种的位置几乎完全对称,纵向排列井然有序。充分展示出一号军阵是一个锋、翼、卫体齐备、组织严密、排列有序的长方形军阵,即古代兵书所谓“前后整齐,四分好绝”的“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