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号兵马俑坑平面略呈曲尺形,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二号俑坑是由四个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的军事单元组合而成。
第一单元是由弓弩步兵组成的方阵。根据试掘出土的陶俑判断,第一单元内共有弩兵俑332个,排列成一个方形的军阵。整个军阵可分为阵心、阵表两部分。阵心由八路面东的身穿铠甲的蹲跪式步兵俑组成,每路20个,共160个。方阵的四周是由立式的步兵俑,即立射俑组成的阵表部分。其前部的步兵俑排成两排面东的南北向横队,每列30个,共160个。而方阵的左右则分布有三路面东的纵队,每路14个,共计42个立射俑。方阵后则由两列面东的南北向横队组成。其中有一个身穿彩色鱼鳞甲、头戴鹖冠、双手拄剑的高级军吏俑。
方阵中心部分的步兵俑作蹲跪式,而周围的步兵俑作立姿,这样的编列显然是弩兵的自身特点所决定。弓弩射击时,为了避免误伤本方人员,要求前无立兵。而且,弓、弩都不可能做到连续射击,在临战时也不过三发。为了弥补此不足,作战中必须前后相次,轮番射击,方能做到“弩不绝声,敌不薄我。”使进犯之敌无可乘之机,无法逼近,大大地增强对敌的杀伤力。因此,二号俑坑怒兵的编列,阵中张阵,而立姿、蹲姿弩兵相结合,二者一起一落,迭次交换,轮番射击。
弩兵立射俑,左足前跨半步,双足略呈丁字形,左腿微拱,右腿后绷。从考古发掘资料看,手中并未握持兵器,仅仅是作出了持弩发射的动作。跪射俑的双手在胸前一上一下作持弓弩状,是射击的准备姿势。在军阵左后部的高级军吏俑,拄剑肃立。中级军吏俑,右手执物,左手前挥,似在发令。从弩兵单元的性质来看,这是一个习战的场面,是一幅生动的教战图。
第二单元位于二号兵马俑坑的南半部,整个单元由东西向面东排列的八列战车纵队组成,每列八乘,共计六十四乘战车组成的一个规整的方阵。战车系单辕,木质,已遭火焚,仅留存残迹。战车前驾有和真马大小相似的陶马四匹,两骖两服。车后一字排列有御手俑、车左俑和车右俑。御手两臂向前平举,双手作控辔状,车左和车右俑一手持长柄兵器,一手作按车状,侧面倾耳,似在凝神听令。可以看出,整个战车单元是整装待发,准备迎战。二号坑出土的战车的前后也没有隶属步兵俑,八列战车每列八乘,正好两两相对,体现了双车编组的战车编列原则,为研究古代车战提供了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