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位于二号兵马俑坑的中部,是由战车、步兵、骑兵组成的车、步、骑结合的长方形军阵。其中,19乘战车排成三路纵队,中间的一路有战车7乘,左、右两路各有战车6乘,而左侧的最后一乘为指挥车。战车成员由御手俑和车左、车右俑组成,指挥车上有高级军吏俑,及御手俑和车右俑。每乘车后部都有隶属步兵俑相随,一般是车后有8个步兵俑。为了加强指挥车的后卫力量,阵尾的五乘车有28~32个隶属步兵俑。在阵尾还有8匹战骑。整个军阵,呈纵长方形,战车在前,徒兵在后,形成古代“先偏后伍”的鱼丽阵形。
第四单元位于二号兵马俑坑的北侧,是由11列横队组成的长方形骑兵军阵。这个军阵包括战车6乘,鞍马108匹,骑兵俑108个。其中,第1、3列为战车,每列有战车3乘,第2、第4至第11列为骑兵,每列有骑兵三组12骑。每匹马前立有骑兵俑一个,右手牵拉马缰,左手作提弓状。整个骑兵军阵位于二号俑坑军阵的左侧,是整个军阵的侧翼。二号俑坑的骑兵是我国考古史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大批骑兵俑群。鞍马除无马镫外,其余鞍具齐全,说明当时的骑兵已是一支装备较齐全的独立兵种。
纵观二号俑坑4个军阵,弩兵军阵位于左前方,为军阵的前角,战车、骑兵分列左右,中间是车、步、骑结合军阵。这种编列形式,是立足于各兵种的特点:据古代兵书记载,弩兵布阵时,一是作为前锋,二是处于两翼三是环列四周,弩兵位于二号兵马俑坑军阵的前沿,恰与兵书所说契合,战车和骑兵为军之重兵。作战时,战车用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骑兵则以便捷灵活而作为奇袭的机动兵。车、骑、弩三者的紧密结合,正如《孙膑兵法•八阵》所言,“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各兵种的战斗力。
由4个小阵有机组合而成的二号俑坑曲尺形军阵,是兵书所言的“方、圆、曲、直、锐”五种阵法中的曲形阵。弩兵位于左前方,成为军阵的前角;中间车、步、骑结合的长方阵的阵尾突出其后,成为军阵的后犄。整个军阵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阵中有阵,营中有营,互相勾连。分而各为独立的作战单元,合而浑然一体,分合随机,灵活运用,将古代军阵的巧妙多变生动地再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