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他想作一个半耕半读的文人,却当上了皇上;他并没有逐鹿中原的愿望,可一旦卷入其中,却表现出非凡的才干;他眉清目秀,性格温和,让人觉得懦弱,但生死攸关之际,是他的谋略和勇猛,才避免了义军崩溃的灾难。
他是怎样开创自己的王朝;他是怎样对待替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他又是怎样奠定东汉王朝的百年基业呢?
刘秀,生于公元前6年,逝世于公元57年,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市附近)人,为汉高祖九世玄孙,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光武帝。
刘秀少年时期的磨难,奠定了他日后成功的基础。他9岁丧父,由叔父刘良抚养,小时候在田间劳动,勤于稼穑。20岁时,他到长安求学,刘秀读书,只求弄懂大意,不拘泥于逐字逐句的学习,因此能够博览群书。
王莽末年,连年蝗灾,天下动荡不安,农民起义接二连三的爆发。刘秀的兄长刘縯,从小胸怀大志,富有谋略,想复兴汉高祖的基业,于是起兵反抗王莽政权。公元22年,刘秀和兄长刘縯一起组织了一支队伍,开始了推翻新朝,重兴汉室天下的戎马生涯。
刘氏兄弟的军队不断取得胜利,出于斗争的需要,他们和其他义军联合起来,建立了更始政权,刘秀被任命为太常偏将军,统兵北伐。义军北上,势如破竹,相继占领了昆阳、定陵、郾县等地。王莽惊恐万状,从各地调集军队四十二万人,号称百万,由王邑、王寻率领,准备一举歼灭义军主力。面对咄咄逼人的攻势,义军将领准备携带财物分散逃命,刘秀劝说大家合力抵抗,才有生存的希望,却被置之不理。然而,王莽的军队团团围住昆阳,无路可逃的义军只能接受刘秀的建议,固守待援。刘秀让王凤、王常守城,自己带着十三个人,趁着夜色,突出重围,集结各地的义军,回援昆阳。各地义军被王莽军队气势所吓倒,都不敢率先进攻;王寻、王邑认为自己兵强马壮,人数众多,也不把少量援兵放在眼里,只派数千人接战,并命令围城的军队不准擅自行动。刘秀率领三千敢死队,直捣中军大营,中军一垮,全军大乱。刘秀的勇敢,激发了其他义军的战斗热情,他们迅猛的投入战斗,昆阳城内的守军也向外出击。王莽军队在内外夹击之下,全面溃败,死伤无数。昆阳之战,刘秀以少胜多,击溃了王莽的有生力量,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昆阳大捷,刘氏兄弟的威望迅速提高,更始政权的皇帝刘玄和其他将领,为保全自己的地位,杀害了生性高傲,盛气凌人的刘縯。兄长被杀,正在前线作战的刘秀悲痛万分,但他自知羽翼尚未丰满,只好强作笑脸,巧妙周旋。23年,义军攻破长安,王莽败亡。更始帝拜刘秀为司隶校尉,派往河北地区镇抚州郡。
更始政权定都长安后,迅速腐化,自相残杀,失去民心。25年,被另一支农民义军——赤眉军消灭。刘秀到达河北,当地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刘秀,成为他的有力支柱。同时,刘秀又迫降和收编了河北地区的农民起义军,占领中原,扩充了实力。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重建汉政权,不久后定都洛阳。刘秀利用赤眉军消灭更始军后,实力大大削弱的时机,彻底消灭了这支农民义军。又根据形势,采取了“先关东,后陇蜀”的战略,先集中力量消灭对中原威胁最大的关东武装势力,再挥师西进。针对割据势力众多而分散的特点,刘秀采取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通过十余年艰苦卓绝的奋战,终于在公元36年统一全国。
统一全国后,面对残破不堪、民不聊生的社会局面,深知民间疾苦的光武帝刘秀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以图在新朝废墟上重建刘汉盛世。他先后六次发布命令释放奴隶和禁止残害奴婢,还多次下诏释放罪犯为庶民;坚持实行轻徭薄赋、奖励农耕、兴修水利等政策;还将田租由什税一恢复到西汉初的三十税一;实行精兵简政,大量裁减军队,让士兵回归土地耕种;又整顿吏治、精简冗员、广选人才,任用贤能。在政治体制上,刘秀加重尚书职权,削弱三公权力,加强中央集权。鉴于西汉后期,因为外戚专权而导致亡国,刘秀严格限制外戚参与政权。面对出身豪门贵族,而又为自己出生入死、战功卓著的功臣宿将,刘秀在经济上赋予他们特权,但在政治上却限制他们参政,使得君臣之间,自始自终相安无事。
公元57年,光武帝刘秀逝世,终年 63 岁。刘秀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通过农民起义登上宝座的皇帝,也是一位使汉朝亡而复兴,断而再续的明君。他在位三十三年,完成国家统一后,励精图治,为东汉近两百年的统治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历史上把他统治的时期称为“光武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