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从和帝起,每个皇帝都是儿时即位。在幼儿皇帝当朝的时期,外戚与宦官的专权、斗争便不可避免,政治的纷争和社会的动乱将随时发生,东汉政权也就进入了永无宁日的历史阶段。
从章帝驾崩,和帝即位,到永元四年上半年,在这近五年的时间里,窦太后一直把持朝政,和帝则听之任之,完全是一个傀儡。而随着窦家权势、欲望的膨胀,窦氏甚至觉得这个傀儡也是多余的了。因而打起了诛杀和帝的算盘。而和帝则趁机斩除外戚,夺回政权。
其实,窦太后的倒行逆施,刚愎放纵,早已引起了一些正直朝臣的不满。他们不断上书进谏,有时甚至以死抗争,希望把黑暗的政治挽回到清明之中。
当朝群臣的谏诤从“太后临朝”的时候起,就已经开始了。仅据《资治通鉴》统计,短短的近五年时间,大臣就针对各种问题上书十五六次。
太后刚刚临朝,就以私情授重权于窦氏兄弟。窦氏兄弟骄横肆虐,侵暴百姓,甚至擅自征调边防部队。
群臣们为窦氏的贪婪与霸权而愤怒不已,为朝廷的纷乱黑暗而痛心疾首,为皇帝的幼弱无奈而呼号流涕。
小皇帝刘肇年龄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懂事。这对日益膨胀的窦家权势不能不形成威胁。于是窦宪便与女婿郭举及其父郭璜、部下邓叠及其弟邓磊等,共同谋划企图杀害刘肇,篡汉而代之。
这时14岁的和帝暗中得到消息,知道了窦宪的阴谋,他感到必须尽快制定对策,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可是,满朝廷都是窦家的人。虽然也有如司徒丁鸿、司空任隗、尚书韩棱等可以信赖,但窦氏兄弟已经限制了皇帝不能与内外大臣直接单独接触,只有宦官在身边伺候并内外传递信息。和帝经过观察,觉得只有中常侍钩盾令(负责宫内河池苑囿的宦官)郑众可与商量,一则郑众服侍多年,对皇室一直忠心耿耿,比较可靠;二则此人谨慎机敏,很有心计,可以出谋划策。于是,和帝趁别人不在,与郑众说了自己的想法。郑众早已看不惯外戚势力的横行霸道,也劝和帝早下手为强。
此时,窦宪正镇守凉州,如果京城有变,他必然领兵叛乱。为减少损失,保证成功,和帝下诏令窦宪来京辅政,先行调回窦宪。同时,要参照前朝《外戚传》,试图从文帝诛薄昭、武帝诛窦婴、昭帝诛上官桀、宣帝诛霍禹等事中学习经验。于是密令清河王刘庆从千乘王刘伉处借取《外戚传》,令郑众从中整理勾稽。一切准备停当,窦宪、邓叠等也回到京师。
抓捕窦宪的前一天晚上,和帝亲自御临北宫,命令司徒兼卫尉官丁鸿,严兵守卫,紧闭城门;命令执金吾、五校尉等,分头捉拿郭璜、郭举父子和邓叠、邓磊兄弟,清除了外围。第二天,派谒者仆射直入窦家,宣读诏书,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绶,改封为冠军侯,并限令与其弟窦固、窦景等各回封地。郭璜等人下狱处死,和帝感念窦太后的养育之恩,没有公开处死窦氏兄弟,回到封地后皆迫令自杀。四兄弟中只有窦环没有参与策划谋反,被免了死罪。一场轰轰烈烈的夺权斗争就这样以和帝的胜利而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