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东汉儒家学者,经学家,《汉书》的作者。
班固出身于世代显贵之家,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其父班彪(3年—54年),字叔皮,光武帝时,官至望都长,为当时著名的儒家学者,才高博学,继司马迁而作《史记后传》百余篇,“记事详悉,义侠理备”(《论衡•超奇》),为班固撰写《汉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班固自幼聪慧,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就读,所学无长师,不死守章句,只求通晓大义。及长,贯通群书,诸子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在父亲的影响下研究史学。居丧在家时,着手整理父亲的《史记后传》,并开始撰写《汉书》。东汉明帝水平年间,有人告其私改作国史,被捕入狱。赖其弟班超奔走上书,并将其书稿送至京师。明帝阅后,很赏识班固的才学,召为兰台令史。后又迁为郎,典校秘书。至汉章帝建初七年(82年)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为后世“正史”之楷模。后从大将军窦宪攻匈奴,为中护军,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因此受到牵连,被人陷害入狱,死于狱中。
除《汉书》外,班固亦有其他著作和诗赋流传于世。
班固曾于建初四年(79年)参加章帝在白虎观召开的讨论五经同异的会议。此会议虽以讨论今文经学为主,但因当时与会今文经学家没有能力将会议精神形成文字,章帝待命以古文经学见长的班固,将《白虎议奏》改写成一部体系严整、文风一气的著作,即《白虎通德论》(始见于《后汉书•班固列传》),后世又称之为《白虎通》或者《白虎通义》。
东汉建都洛阳,“西土耆老,咸怀怨思”(《两都赋序》),希望复都长安,班固却持异议,并作《两都赋》。在赋中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假托西都宾向东都主人夸说西都长安的关山之险、宫苑之大、物产之盛。东都之人则责备他但知“矜夸馆室,保界河山”,而不知大汉开国奠基的根本,更不知光武迁都洛邑、中兴汉室的功绩。于是作者宣扬光武帝修文德、来远人的教化之盛,最后将论述归于节俭,“以折西宾淫侈之论”。《两都赋》体制宏大,写法上铺张扬厉,完全模仿司马相如、扬雄之作,是西汉大赋的继续。但该文在宫室游猎之外,又开拓了写京都的题材,后来张衡写《二京赋》、左思写《三都赋》,都受其影响。
《幽通赋》为述志之作,表示他守身弘道的志向。所谓幽通,即因卜筮谋鬼神以通古今之幽微的意思。该文在写法上模仿了《楚辞》,先述自己家世,后写遇神人预卜吉凶,再写他誓从圣贤的决心。
《咏史诗》是写汉文帝时缇萦救父的叙事诗,为完整五言体,虽质木无文,却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之一。后人将其辞赋杂著收录成书,如《隋书•经籍志》著录《班固集》十七卷(已佚),明人辑有《班兰台集》(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在《汉书》和《两都赋序》中班固表达了自己对辞赋的看法。他认为汉赋源于古诗,是“雅颂之亚”,“炳焉与三代同风”。他不仅肯定了汉赋“抒下情而通讽喻”的文风,而且肯定了其“宣上德而尽忠孝”的文观,这实际上也即是肯定了汉赋歌功颂德的内容。在《离骚序》中,班固对屈原作了不公正的评价,他认为屈原“露才扬己”,虽有“妙才”、“非明智之器”。这表现了他囿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局限性。
班固所著诗文,后人辑为《班兰台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