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

张衡像1970年,国际上以张衡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1977年又将太阳系中一个编号为1802 的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他生活在什么时代;他到底有什么惊人的成就;他难道仅仅是一个科学家;为什么今天能被世界公认为杰出的科学家,从而使自己的名字与日月同在,与宇宙同存!
张衡,生于公元78年,逝世于公元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人,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文化巨人。
  张衡出生于一个衰败的世家大族。张衡的祖先,曾为春秋时晋国的大夫,张家在汉代是南阳郡的著名大族,具有较高的声望和社会地位。他的祖父张堪追随刘秀,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历任高官,却清廉奉公,以致死后家族迅速败落。张衡生长于这样一个具有良好清誉的没落官宦家庭,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恶习,熟悉民间的苦难,有着远大的志向。
  张衡的学习经历独特而又成效。东汉时期,游学之风盛行。张衡到了十六、七岁的时候,告别了家人,只身出外游学。他先到长安,游历三辅地区,考察了当地的民情风俗。到了骊山,写下了《 温泉赋》,这是他流传至今的最早的文学作品。随后到达洛阳,用了五、六年时间,博览群书,不仅精通五经六艺,而且学习各方面的知识。经过如痴如醉的钻研,他不仅成为与班固相提并论的汉赋大家,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历算、绘画等,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被人们称为“南阳通人”。
  张衡虽然出生于世家大族,却对官场毫不热衷,而是对文学上兴趣浓厚,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公元 100 年,应黄门侍郎鲍德的邀请,张衡担任南阳主簿,他写了一首五言诗《同声歌》。这首诗在我国五言诗的发展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发展颇有影响。但真正使他在文学史上一举成名,是在此期间创作的《二京赋》。《二京赋》一共花费十年时间,对长安和洛阳进行全面论述,长达万言,浑然天成,轰动一时。此后,他又写了《 南都赋》和《思玄赋》。《南都赋》描绘了南阳如花似锦的景色,倾诉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而《思玄赋》含蓄点出官场的险恶,表达了自己希望脱离名利场的志向。
  除文学外,张衡还在天文学、机械制造、数学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公元 111 年,张衡被汉安帝任命为“郎中”。公事之余,他对当时流行的盖天说和浑天说作了深入的研究。经过坚持不懈地观察天象,摸索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最后认定浑天说是合理的。他认为天是一个圆球,地球在其中,就如鸡蛋黄在鸡蛋内部一样,打破了传统的“天圆地方”的错误观点。尔后,他又对浑天说又加以修改和发展,使浑天说成为当时最圆满的一种天体结构学说。
  公元115年,汉安帝任命他为太史令,成为掌管“天时、星历”的主管官员。他研制了浑天仪,用齿轮系统地把浑象和计时漏壶联系起来,漏壶滴水推动浑象均匀地旋转,一天正好转一周。浑天仪上的三十六度折算为今天的地理纬度,基本上跟洛阳地区的纬度接近;黄道上刻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度,正好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黄赤交角二十四度,与现在计算的23°26′也十分接近。这架仪器的构造,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先进的天文学知识。浑天仪制造成功以后,张衡着手研制了一种可以显示月相和日期的仪器,叫做“瑞轮荀六荚”。118年,张衡冲破了当时神学、谶纬的迷雾,写出了闻名于世的天文学著作《灵宪》。《灵宪》一书不仅坚持和发展了浑天说,还探索了行星运动规律,科学的解释了月蚀形成的原因,记录了自己在恒星观测方面的突出成就,各个方面所得出的结论,与现代观测和计算的成果基本一致。
  在机械制造方面,张衡的丰硕成果依然让人叹为观止。公元121年,他在没有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冥思苦想,从南阳郡守杜诗水排的齿轮系统得到了启发,制造了指南车和记里鼓车。经过反复研究试验,132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同类仪器早1700多年,同时还研制了一架测定风向的仪器——候风仪。他发明了“可使自转”的自动车和一种能够自己飞行的“木鸟”。
  他的成就远不止此,在数学方面,张衡计算出的圆周率为3.162。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了一幅《地形图》,流传了几百年。他还是东汉四大画家之一。
  公元138年,张衡请求告老还乡,但未获准,反被召至京城升任尚书。上任不久,他就一病不起,次年卒于任所。
  张衡不仅是一位伟大科学家,还是杰出的文学家、发明家、诗人和画家,他的确是一个罕见的全面发展的人物。他的巨大成就,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