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

世人都知道他叫张良,却不知是否是他的真名;世人都知道他谋略超群,却不知道他也有匹夫之勇;他是一位一心复国的韩国贵族,但最终投奔了出身寒微的刘邦;他出谋划策,建立了大汉帝国,而当天下已定时,他却退避山林,修身养性。
  他那神乎其神的谋略,是天生的睿智,是后天的磨砺,还是真的像传说中的那样,来自神仙人物的传授呢?
  张良,字子房,韩国贵族后裔,西汉初年的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青年时期的张良,并不是一个“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士,而更像一个热血沸腾,充满豪气的侠客。由于他家世代为韩王的相,秦国灭韩,激起张良的国恨家仇。他散尽家财,寻找刺客,期望复仇。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一名大力士,精心铸造了一柄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策划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可惜铁锤只击中了副车,从此只得改名换姓,流亡他乡。传说张良隐藏在下邳,一日在桥上散步,无意中碰见一个衣裳褴褛却神情奇异的老人,老者故意把鞋子甩到桥下,要张良去捡起来。张良本来怒气冲天,但觉得这白发苍苍的老者,似乎非同寻常,于是隐忍心中不满,恭敬地拾起并给他穿上。老人约张良某日清晨在此桥见面,却又屡次责难张良,把他冲动的锐气都消磨得一干二净,最后把《太公兵法》传给他。
  张良雕像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张良企图使韩国复国。他最初追随刘邦,然后游说项梁,立韩国公子韩成为王,又组织了一支小部队,追随韩王,试图收复韩国故地,但成效不大。刘邦进军关中,他又想借用楚国的力量报仇,于是加入刘邦义军,一路攻城略地,降服宛城守军,攻破武关,软硬兼施,诱降峣关将领,又打败秦军。最后直逼咸阳城下,迫使秦王子婴投降,报了亡国的奇耻大辱。在这过程中,他表现了非凡的谋略,给刘邦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然而,张良复国的理想最终还是难以实现。由于他帮助刘邦顺利进入关中,又使刘邦在鸿门宴全身而退,项羽不但没有让韩国复兴,而且还扣留并杀害了韩王韩成,迫使张良逃亡并最终加入刘邦阵营。
  楚汉相争中,在张良的“运筹帷幄”之中,刘邦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站稳脚跟,进入相持,最后转败为胜。
  公元前205年,刘邦攻入楚国彭城,项羽大举反攻,刘邦全面溃败,落荒而逃。在危难之际,张良建议策反与项羽有隔阂的九江王黥布,利用彭越与齐王田荣,派遣韩信独当一面。刘邦一一照办,使项羽顾此失彼,丧失了全面进攻刘邦的锐气。楚汉在成皋、荥阳相持,张良一直与刘邦风餐露宿、出生入死。
  公元前204年,项羽把刘邦重重围困在荥阳,汉王惊恐万状,一筹莫展。书生郦食其建议刘邦分封六国贵族,以此削弱项羽的实力。张良得知,连称不可,告诫刘邦,再次分封,无异削弱自身实力,自取灭亡,使刘邦避免了一次重大战略失误。这时候张良的思想,已经从复仇兴国转移到如何统一天下,避免分封导致战乱,这就意味着他的思想走向成熟。
  公元前203年,韩信攻下齐国,直接对项羽形成了战略包围,鉴于齐国人反复无常,难以驾驭,想自立为“假齐王”。刘邦正陷入困境,闻讯大怒,又是张良,阐明利害,使刘邦恍然大悟,干脆假戏真做,让韩信做了真“齐王”。这一决定,使韩信感恩涕零,死心塌地追随刘邦,避免了三分天下。这年秋天,楚汉达成协议,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刘邦心满意足,决定返回关中为王。张良鼓动刘邦乘胜追击,一统天下,又以裂土封王为诱惑,联合韩信、彭越、黥布,最后在垓下消灭了骁勇善战的楚军,迫使项羽自杀,结束了长期战乱。
  西汉政权建立以后,张良不居功自傲,刘邦封他为留侯。此后,他帮助刘邦定都关中,平息将领的怨恨。然而,此时的刘邦开始屠戮帮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宿将。面对这种“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乱国破,谋臣亡”的危机局面,张良开始韬光养晦,退出权力中心的漩涡。他以多病为名,不再参与政治决策,又自称学习“辟谷”、“轻身”之术,不食人间烟火,表示自己不留恋人间富贵。其实,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最后能够安然无恙,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他建议下,吕后请来四位隐居名士辅助太子刘盈,迫使刘邦打消了废立太子的念头。这无疑帮助自己找到了保护伞,从而逃脱了刘邦的杀戮。
  《史记》记载,张良死于公元前186年。由于他晚年隐居不出,情况不明,民间传说他云游四方,得道成仙。吕后曾下令寻找,一夜之间,中华大地冒出三千座张良墓,以致这位“谋圣”归于何处,不得而知。他的归宿,就和他那神奇的谋略一样,成为千古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