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董仲舒他不过是个儒学博士,他也不过是向皇帝上了几道奏折;他在朝廷从未大红大紫,却经历了大起大落。幸运的是,汉武帝采用了他的建议;不幸的也是汉武帝采用了他的建议。从此,他,董仲舒,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有人欣赏,有人责难,甚至有人说他是千古罪人。
  百家争鸣在他的鼓吹下一去不复返,但两千年来统治者所竭力维护的三纲五常是他的本意吗?这一切是否必须由他来承担全部的责任呢?
  董仲舒,生活在公元前179至前104年间,正是西汉国力渐强的时期,西汉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今文经学大师。
  董仲舒本来可以作一个大教育家,但却成为一个御用文人。秦朝的焚书坑儒,造成文化浩劫,幸好汉朝改弦更张,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废除了《挟书令》。董仲舒家有大批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潜心于钻研儒家学说。传说他读书三年,却没游玩过自家的林园。到30岁时,他已成为对《春秋》深有研究的大学者。学业有成后,董仲舒广收门徒,宣扬儒家经典,传播自己的思想,成为当时最著名的学者,号称“众儒之首”,有人甚至称他为“汉代孔子”。由于声名鹊起,汉景帝征召他为儒学博士,他从此有了接近和影响最高统治者的机会。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经过六十多年的修养生息,汉朝已经从初期的生产凋敝社会萧条中恢复过来。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统治阶级逐渐认识到黄老学说已不再适合发展需要。汉武帝继位之后,连接举行了三次“册问”,向朝廷中的饱学之士提问,试图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国策。第一次,董仲舒在奏章中,把自然的发展变化和上天的意志合为一体,把皇权统治与天的意志结合起来,提议用儒家的思想来教化万民。汉武帝十分惊奇,他终于发现了最适合自己的思想学说。第二次,董仲舒系统地提出治理天下的手段:他建议汉武帝兴办太学,宣传和发扬儒家的思想学说;主张改革吏制,要求诸侯、郡守和其他高级官员向皇帝推荐人才,能真正荐举人才的官员有赏,推荐不当就要受惩罚。
  董仲舒提出的尊儒兴教,德刑并用的主张,与汉武帝想有所作为的思想不谋而合,于是便很快赢得了武帝的器重。在第三次上书中,董仲舒明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全盘采纳。从此以后,儒家思想逐渐与统治阶级结合成为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正统思想。
  由于汉武帝的赏识,董仲舒做了江都王刘易的相国。在这期间,董仲舒对自己的主张,实实在在落实的少。相反,他却热衷于以《春秋》为依据,运用阴阳五行,搞一些求雨祈神之类的事。尽管实际收效不大,可董仲舒却乐此不疲。
  公元前135年,辽东的汉祖庙和汉高祖陵墓便殿失火,董仲舒以迷信附会政治,认为两处失火都是天意的表现,祖庙失火表示在外地有不法诸侯该杀;高祖陵墓便殿失火,表示在朝廷有不法大臣该杀。汉武帝得知大怒,将董仲舒下狱问罪,准备处死。幸亏他名声很大,又加上弟子等人求情,被贬为中大夫。官场受挫后,董仲舒从此无心仕途,埋头讲学。然而,丞相公孙弘嫉恨董仲舒的才学,便推他担任暴戾的胶西王刘瑞的相国,企图借刀杀人。然而董仲舒年事已高,又有了一次教训,官场的险恶,让他忧心忡忡。成天唯唯诺诺,不求有功,只求无过。公元前121年,董仲舒称病辞去了相国职务,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涯。
  董仲舒致仕后,不置产业,埋头著书立说,流传下来的有《春秋繁露》等著作。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坚持“天人感应”思想,对儒家“仁义”进行阐发。他归纳出“三纲”,认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上天的意志。坚持“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他认为被统治者的大多数属于“中民之性”,需要统治者加强道德教育。居家期间,汉武帝有事情,还经常派人专程向他请教。公元前104年,董仲舒病逝,终年75岁。
  董仲舒从民间学者到皇帝的智囊,从当相国到著书立说,是作为一名思想家度过一生的。他刻苦钻研、廉洁自律,值得赞美和推崇。他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加强中央集权,建立统一国家,具有积极意义;但他抑制了人们的思想,压制了学术繁荣。他的“天人感应”思想,给皇权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把封建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合法化”,给中国的民权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