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

李广像 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说出了后人对汉代“飞将军”李广的无限遗恨。这位少年从军,追随了三代帝王,统兵四十多年,与匈奴大小战斗七十多次,威名显赫,战功累累,连匈奴都为之胆寒的西汉名将,至死却没有被得到他所期望的爵位。
  这位老将军的坎坷遭遇,连为他忿忿不平的司马迁也无法解释,只能含糊归结于命运。李广追求封侯,难道是追求功名富贵?至死壮志未酬,难道真的是命运在捉弄他吗?
  李广,陇西郡成纪(今甘肃秦安)人,秦朝大将李信的后人,西汉时期名将。由于家世的渊源,精于骑射。
  李广少年时代慷慨从军,杀敌无数,屡立战功,从一位平民提拔为皇帝身边的中郎,享受八百石的俸禄。在战场上,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连汉文帝也对他赞赏有加,认为若在汉高祖时期,获取个万户侯不在话下。
  汉景帝时期,匈奴大举进犯,李广错过了一次机会。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杀入敌营,夺取军旗,勇冠三军,立功扬名。可惜李广接受了梁王私自授予的将军职务,这无疑触动了最高统治者的忌讳,李广有功无赏。这一事件表明,李广是个勇猛的武将,却缺乏政治头脑。因此,汉景帝时期,尽管李广是众人皆知的名将,而且一直在上郡与匈奴作战,但却始终没有封侯。
  汉武帝继位以后,李广由上郡太守调任未央宫的禁卫军长官。李广带兵,没有严格的队列和阵势,每次都在水丰草茂的地方驻扎军队,晚上也不严加防范,只是远远地派人警戒。对于各种繁琐的文书,更是不屑一顾。这种方式,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外紧内松,大大缓解了士兵的紧张情绪。行军中找到了水,士兵没有全部喝过水,他决不走近水源。士兵没有全部就餐,他决不吃饭。自己有了赏赐,都分给部下。这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做法,不仅使他受到将士的爱戴,而且增强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兵分四路进攻匈奴,李广奉命率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这时,汉朝改变了过去一味防御,被动挨打的战略,对匈奴展开了战略反攻。单于得知消息,知道李广难以对付,集中主要力量,围攻李广部队,并试图活捉李广。李广孤军深入,敌众我寡,战败被俘。他装病诈死,使匈奴兵放松警惕,眼看时机成熟,李广迅速夺马、抢弓,调头就跑。等匈奴追赶上来,等待他们的却是犀利的弓箭。李广虽然战败,却吸引了匈奴主力,使卫青能长驱直入,取得胜利。但由于损伤士兵太多,李广被削职为民。
  此后,匈奴还是不断进犯边境,朝廷缺乏善战将领,李广又被任命为右北平太守。因为李广行动快,箭法精,忽来忽去,叫人摸不准他的路子,匈奴称他为“飞将军”,害怕他,不敢入侵右北平。当地老虎危害百姓,李广决定为民除害,一天夜晚,他看见草里的一块石头,以为是老虎就向它射去,射中了石头,箭头都射进去了。唐代诗人卢纶在《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进行歌颂。
  从公元前123年起,李广数次与匈奴交锋,却没有建立大的战功。公元前121年,李广率领的四千前锋被匈奴四万骑兵重重包围。士兵非常恐惧,李广临危不乱,派儿子李敢带领几十名骑兵,出其不意冲入敌阵。然后命令士兵布成圆形兵阵,等待援兵。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汉兵死伤惨重,弓箭耗尽。李广命令士兵拉弓却不放箭,匈奴以为汉军弓箭用尽,蜂拥而至。等匈奴走近,李广连连射箭,匈奴将领应声而倒,匈奴害怕了,放松了进攻。第二天主力终于姗姗来迟,匈奴军队逃走。这次战斗,李广临危不惧,身先士卒,避免了全军覆没。此后,卫青、霍去病频频出征匈奴,李广屡次主动请缨,汉武帝却认为李广运气不好,一直不肯重用他。
  公元前119年,李广年事已高,却主动请战,跟随卫青出征匈奴。汉军找到匈奴主力的踪迹,卫青出于私心,故意命令作为前锋的李广从东路迂回包抄敌人。李广深知大军深入将面临着水源缺乏的困难,但军令如山,只能遵守,由于没有向导,迷失了道路,错过了决战的机会。卫青派人审讯李广及其部下,李广悲愤万分,不甘受辱,愤然自杀。
  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大小将领不计其数。李广征战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多仗,胜多负少,当然希望获取以示肯定的爵位,但汉武帝始终没有给他真正的机会。李广几次失利,都是由于遇到多于自己近十倍的匈奴主力。李广未能封侯,不是军事能力,而是缺乏政治意识。对这一内情,司马迁心知肚明,但慑于帝王的淫威,使他只能说是李广命运不济。
  李广的命运是悲壮的,但他的功绩永存,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他都将受到人们的缅怀与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