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

王昭君两千多年前,一位名为王嫱的女子自愿远嫁匈奴。对于这一段汉朝与匈奴的联姻,后代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文学家要么把她描写成伟大的献身者,要么把她塑造成屈辱求和的产物;历史学家则试图透过扑朔迷离的是是非非,还原那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事实;政治家或许把她看成是一种怀柔的政治手段。但总体来说,王昭君的名字将伴随着各民族的和谐发展永载史册!
  在中国历史上,远嫁异域他乡的女子众多,可为什么独有王昭君能引起千百年来人们的追忆和怀念呢?她到底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远离故土和亲人呢?
  王昭君,名嫱,生卒不详,西汉时期人。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选美女补充后宫。或许是地方官员尽职尽责,或许是这位普通民间女子实在过于美丽。她和众多不幸的少女一样,被送入了高大威严的皇宫中。历史上的汉元帝治国无方,却留下一段荒淫无耻的笑料。由于宫中的美女数以千计,皇帝无法一一宠幸。于是派画工给宫女画像,皇帝再根据图像召见美女。宫女们纷纷贿赂画师,希望给自己锦上添花。也许是对于自己容貌过于自信,也许是家庭过于贫困,也许是天生高洁,她拒绝向画师行贿。几年过去了,她仍是个宫女,一次也没有被汉元帝召见。
  就在王昭君闲数掖庭宫的落花时,长城那一边的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爆发了大规模内乱,出现“五单于争立”的混乱局面。公元前54年,在兵戎相见的争夺战争中,呼韩邪和兄长郅支单于取得优势。但是很快发生了同室操戈,郅支乘胜击破呼韩邪。呼韩邪战败,走投无路,只好南下投靠汉朝。
  公元前51年,呼韩邪试图向汉朝纳贡称臣来换取支持。汉朝以国君之礼招待了这位穷途末路的单于,并给予了他丰厚的赏赐。公元前33年,西汉击败了郅支单于,呼韩邪又喜又惊,向汉臣服,表示“愿婿汉氏以自亲”。即愿意作汉朝的女婿,成为一家人。
  面对大好形势,汉朝表现了一个泱泱大国的风范,接受了呼韩邪的请求。就在汉元帝正在为和亲的人选犯愁时,一位女子自愿请行。她就是后人所熟知的王昭君。当时王昭君已进宫数年,因为种种原因终不得朝见天子。在临行前,汉元帝按照礼仪召见了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当装扮一新的昭君走入宫廷,汉元帝大惊,只见昭君丰容靓饰,顾盼神飞,美艳绝伦。此时,汉元帝深悔意欲留之,但为了取信于匈奴,只好忍痛割爱。传说昭君出塞时满腹愁怀,为缓和思乡之情,便在马背上弹起了琵琶。曲哀人艳,连南飞的大雁都为之动容,落在昭君的周围。所以人们说,昭君有“落雁”之美。
  一位江南水乡的女子,孤身一人,到塞外生活,的确需要非凡的勇气,但王昭君不仅坚强的生存了下来,而且还为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友好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她与呼韩邪一起生活了三年,并生了一个儿子。这位老迈的单于显然对这位新婚的妻子是非常满意的,封她为宁胡阏氏。三年后,老单于死了,大阏氏的长子雕陶莫皋继位,依照匈奴的礼俗,王昭君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两人一共生活了十一年,王昭君生下两个女儿,长女叫云,次女叫当,都曾经来过中原,后来分别嫁给匈奴贵族。
  王昭君死后,葬在大黑河南岸,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南五十里的黄河岸边。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唯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
  昭君与匈奴的这场民族联姻,搭建起了民族友好交往的桥梁,使汉与匈奴和睦相处,几十年不起战火。这和以前的“和亲”是有很大区别的,此时的汉朝处于绝对的优势,匈奴单于是以臣子的身份来求亲,而汉帝国却以平等的身份来对待这次民族和解。因此,这应该是汉民族和匈奴族之间的一场联姻,是一段民族佳话。后人认为,王昭君和亲匈奴的功绩,可以与卫青和霍去病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