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地图 “都护”一词为汉语,“都”为全部,“护”为带兵监护,“都护”即为“总监护”之意。
  都护府,源自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在乌垒的西域都护府,统领大宛极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行国。魏、西晋设有西域长史府,唐朝统一西域,设立安西、北庭(金山)、昆陵、蒙池等都护府,疆域不仅包括今新疆在内的西域,更达里海之滨。
  都护府置都护、副都护、长史、司马等职,“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罚过”。又置录事参军事、录事、诸曹参军事、参军事等,如州府之职。有大、上、中之分,大都护府由亲王遥领大都护,别置副大都护主府事。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国虽然与汉朝建立联系,但仍受着匈奴的控制。为了供应往来的使者,汉武帝、昭帝便在渠犁(今新疆库尔勒)、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等地驻兵屯田,积聚粮食,置使者校尉领护。
  汉宣帝神爵年间,匈奴右部兼管西域僮仆都尉的日逐王与单于失和归汉,“僮仆都尉由此罢,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汉朝便设置西域都护。
  作为汉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西域都护由皇帝亲自任命,任期为3年。都护的主要职责在于颁行朝廷号令,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西域各国大小官员,也均受都护府的管辖。但是西域各国不必向汉交纳赋税,汉朝中央政府,派驻在西域的戍卒和官员,其给养俸禄完全出自屯田和内地朝廷,不需要各国负担。西汉末年,中原战乱,匈奴乘机统治了西域。东汉建立后,西域各族人民不堪匈奴的压榨,纷纷要求内属中原。公元74年,东汉政府以陈睦为都护,恢复对西域的管辖。随后东汉开始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又遣班超出使西域,最终使西域得以平定,班超继任为都护。
  此后,在历届都护府的管理下,西域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新时期。西域与内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联系随之不断增强,从而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内地的农业灌溉技术和冶炼工业等由此而传播到西域,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提高,使西域有了一个比较安定富足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