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是相对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组成的“外朝”相对应而言的,主要由皇帝身边亲近的人员所组成。
随着皇权的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的组成不断发生变化。西汉前期,丞相全部由功臣宿将出任,他们功勋卓著,位高权重,在朝廷政事的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武帝亲政后欲大权独揽,遂采取措施大力削弱丞相权力,逐渐将其排除出中枢决策的核心。
西汉武帝主持政务以后,为加强皇权,不仅频繁的任免丞相,将丞相分为左右两人,以削弱相权;另外就是“中朝”的出现。汉武帝注意从身份低微的平民中选拔人才,并担任皇帝身边的职位,名义上是侍奉皇帝的日常事务,实际上参与了政策的制定。汉武帝选用的这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称为“中朝”或“内朝”。
汉武帝为什么要把职掌朝政的实权,由外朝的宰相转移给内朝的尚书呢?主要因为:一是,内朝官地位很低,可以减少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二是,内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三是,内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
相对与“外朝”而言,“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中、外是相对皇帝居住的宫禁而言,内朝官员享有较大的出入宫禁的自由,可以随侍皇帝左右且能在宫中办公,外朝官员则无此特权。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公既至中朝,观诸侯动静,邑邑不乐也,数有所抵牾,欲自请外,以此失魏崔欢。”
汉武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少主。而宰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这件事无疑关系重大,它不仅表明已把宰相放在政治核心之外,同时也表明内外朝之分已经形成。汉武帝时期是中朝的孕育形成阶段,昭帝朝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才正式宣告了中朝的诞生。
“中朝”经过发展壮大后,其作用已经明显超过了相权,成为皇帝身边重要的秘书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