胯下桥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剌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韩信被封为楚王后,不计私怨,在下邳召见屠中少年,授为楚中尉,后人无不称颂韩信能屈能伸的气概。
  胯下桥:胯下桥遗址 两千多年来,韩信忍辱负重、不记前仇的品质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我国古代有许多处在困境中人常以韩信自比以激励自己,如崔峒《赠元秘书》:“秦地谬为门下客,淮阴徒笑市中人。”大诗人李白亦曾多次引用此典,他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险,在《行路难三首》(之二)中写道:“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在《赠新平少年》中又借韩信蒙羞辱而终成大事业的故事,来反衬自己的失意与彷徨:“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后人为纪念韩信,在其当年胯下受辱的地方建了一座胯下桥。
  胯下桥位于韩信钓鱼台东约40米处,跨越沟通韩信湖和胭脂塘的小河,原有小桥墩,筑有券门,门前有碑,上刻“韩信胯下受辱处”。码头镇政府于1993年重修了胯下桥券门。2003年,复建了胯下桥。胯下桥为拱形,宽2.40米,长11.80米,中有一亭,亭之东西两侧各有一副对联曰“书剑机锋藏胯下,曲伸道理贯寰中”,“一池存无双国士,十年展万古胸襟”。赞扬了韩信志存高远,忍辱负重,不与小人同识的阔大胸怀。
  在楚州城内兴文街与胯下桥交汇处也有一处“胯下桥”,为一木制牌坊,上书“胯下桥”三字。胯下桥原位于文渠之上,后河道几经变迁,“胯下桥”亦数易其址。据《淮阴文物志》记载:该“胯下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丁卯年(1867年)重修,1918年再修。“胯下桥”牌坊为木质,高5.5米,宽4.6米,牌坊横额“胯下桥”三个大字系清道光年间著名书法家周寅(木斋)所书。牌坊旁原有一石刻,上刻有韩信胯下受辱,奋发向上,终成名将的故事。古往今来的许多人从中受到震撼,得到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