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张留侯祠

汉张留侯祠:碑楼 相传为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臣、“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后,就“激流勇退”,托名“辟谷”隐居。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高风,在紫柏山建庙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候祠”,俗称“张良庙”。
  张良为“汉初三杰”之首,刘邦曾这样说过:“出谋划策,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此三位都是人杰。”但张良深知和刘邦共事只可共患难不能同安乐,所以当西汉立国之时,正是张良“辞汉”之日,留在秦岭深处的紫柏山上潜心修道辟谷成仙。此举正中刘邦下怀,当他当了西汉开国皇帝之后,就敕封张良晋侯。400年之后的东汉之末,张良的第十代孙张鲁做了“汉中王”,为了尊崇先祖不以功高盖世而讨封,不以位极人臣而自居的超群拔俗之德,便修建了这座“汉张留侯祠”。从那时起,这里就成为道教活动的胜地中心,四方览胜者络绎不绝,争相观光。这座古庙犹如一面历史的镜子,反映着张良其人其事以及世代百姓对他的崇敬。
  当秦始皇吞并六国,实行暴政统治的时候,张良还是个青年,出生于公元前185年,安徽毫州人,号称姬公子,其祖父姬开地,父亲姬平,都相继为韩国相国,侍奉过五朝君王。韩国灭亡后,为了报仇雪恨,张良不畏强敌,决心刺杀秦始皇。
  他趁秦始皇东游之际,宫车行至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境内),张良马上令力士抛出120斤重量的大铁椎,可惜“误中副车”,受惊的秦始皇却安然无恙,力士当场被擒,触树而死。姬公子便隐名匿姓(改为张良)逃亡到下邳。“博浪飞椎”的典故即源于此。李白有诗云:“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张良逃到下邳以后,在圯桥(即江苏沂水大桥)遇见一位黄石公,黄石公为了考验张良的为人和才智,故意将一只鞋子掉在桥下,吩咐张良去拾上来,还叫他亲自跪地穿鞋,张良一一顺从照做,获得黄石公的青睐,黄石公便约张良五日后天明来圯桥上再见。张良一连两次都迟到了,直到第三次夜未半就进圯桥,才比黄石公早到。黄石公为了奖励张良的这种韧性、耐性和毅力,授给他—部周文王遗著的《太公兵法》,张良在艰难的西逃途中月夜攻读,遂感行刺秦始皇乃为蠢事,后来便做了刘邦的谋士。
  张良庙原在紫柏山顶,约在明清之际移至山下,相传为张良的“辟谷”之所在。庙有6大院,150余间殿宇,总面积1.4万平方米。庙门是彩石基座。砖构券洞式牌搂。进大门是一座连通二门的大木桥,名曰“进履桥”,取张良在圯桥为黄石公进履之意,即“圯桥纳履”典故而设计建造的。当年苏轼曾在这里吟颂:“曾闻圯上逢黄石,久矣留侯不见欺。”赞扬了张良一生有始有终,里表一致。门院内有钟、鼓楼和三角形的“灵官殿”,越过遍立历代名人碑碣的前、后过庭,进入二山门便是大殿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