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国墓葬,均在长江以北,远及河西和东北地区,是从汉代墓葬到隋唐墓葬的一个较长的过渡阶段,它反映出在汉代物质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许多原在边陲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并从中外文化交流中汲取了养分。这一时期墓葬的发掘和研究,不仅具有考古学方面的意义,而且对研究中国古代汉唐之间的政治、经济及物质文化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
十六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民族关系复杂,因此缺乏统一的墓葬形制。西安草厂坡1号墓结构与出土的俑群中,除男女侍俑和女坐乐俑外,出现了军事气氛极浓的出行仪仗俑群,有武士、鼓吹和牛车,特别是其中的人、马都披有铠甲。辽宁的北燕冯素弗夫妇墓,是同坟异穴的石椁墓。椁内绘壁画,设漆棺。椁内殉犬,椁外小龛中有牛、鸡、鱼骨,是较为特殊的葬俗。随葬品中还有印章、铜和漆食具、文具、金饰和玻璃器,以及大量铁兵器、甲胄、马具等。辽宁朝阳的后燕墓也为土圹石椁,椁内置木棺,椁室以上埋石刻墓表。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发现的北魏初期墓葬,系砖室、木棺和有较多的随葬陶器,但木棺保留着前宽后窄的形制,还出土带草原民族风格的高足双耳铜盆、铜羊距骨、兽饰金指环、兽纹铜牌等,并有北魏铸造的铜虎符。
东晋墓葬等级制度仅限于高级官员,中下级官员至庶民墓葬等级差异不明显。东晋家族内部墓葬等级差异也不明显,但各家族墓葬的形制和规格似有一定规则,而与家族地位之高低不甚关联。东晋帝王陵墓家族墓葬化,乃当时现实政治之曲折反映。东晋墓葬制度状况与东晋门阀世族社会的现实等级差异不甚相符。东晋墓葬的主要特点是墓壁设直棂假窗的“凸”字形单室墓系统,主要分布在以六朝都城建康为中心的地区。其主要特点是砖室前有较长的斜坡墓道,斜坡墓道底部有砖砌排水沟。砖室由封门墙、挡土墙、甬道、墓室等部分构成,墓室侧壁和后壁设直棂假窗,窗上置小灯龛。这一时期的墓葬绝大部分是砖室墓,以单室和有前、后二室的数量最多,墓顶多为券顶,也有平顶或穹窿结构的。墓葬所用砖分为长方形、刀形、楔形3种,尺寸约为32厘米×16厘米×4.5厘米。砖上流行模印文字,内容或为墓葬纪年,或为墓主人官职和姓名,或记造砖人姓名等,以隶书为主,也有篆书或楷书。墓砖上又盛行模印各种图案纹饰,常见网纹、钱纹、人面纹、花瓣纹等,特别是东晋以后流行用多块砖拼砌成大幅砖画。大量出土的墓砖铭文等,为确定墓葬年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研究六朝书法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墓内随葬的器皿,从以陶器为主逐步改变为以瓷器为主,多为灰白色胎,烧成火候较低,釉色略呈黄绿,多开片,有的易脱落。青瓷器的器形和装饰,逐步由简单转向复杂。东晋青瓷的器形变化不大,只是器身加大,容量增加,由低矮向瘦长发展,点染酱褐色釉的装饰比较普遍。随葬品中还有铜、铁、金、银、玉石等器。铜器在东晋墓中出土较多,纹饰简单,器体朴实,有鐎斗、熨斗、耳杯、炉、盒、勺、镜、刀、烛盘、唾壶、弩机、印章等,铁器大多数锈蚀,从器形可知有剪、镜、刀、盒、鐎斗、斧、钉等。在一些帝王陵和世家豪族墓中出土有买地券和墓志,墓志有石制、砖制和铅制的。还常见聚族而葬的家族墓地,墓地内各墓排列有序,墓内并放置有表明死者身世的墓志,帝王陵墓的墓前还有精美的神兽、石柱等石刻。在四川地区,又常见具有地方特点的崖墓。这些墓葬反映出当时由于长江流域的开发,南方的社会经济逐步繁荣的情景。墓中出土的随葬品,为研究当时的物质文化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