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十六国道教

东晋十六国时,门阀士族信奉道教葛洪像的家族颇多,出现了所谓道教世家,如南方的琅邪王氏、兰陵萧氏、高平郗氏、北方的清河崔氏、京兆韦氏,道教进一步深入上层社会的门庭,成为统治阶层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候,南北方都有人托名道士李弘起事,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南北朝。北方有些汉族人士在少数民族统治下托言老君治世,具有强烈的民族情绪,他们希望“六夷宾服”,恢复汉族的统治。还有的人期待救世主太上老君降临,使人们摆脱苦难的命运。道教在乱世的苦难民众中广泛流传,给他们一线隐隐约约的希望。
  西晋末年有李流、李雄领导的农民起义,成员多为五斗米道信徒,后与天师道首领范长生联合,称雄蜀地。东晋末年,五斗米道士孙恩也利用道教暴动,这场暴动是在东晋王朝侨迁士族和地方士族矛盾的基础上发生的,暴动虽然失败了,但东晋王朝不久也就垮台了。在东汉末年到东晋末年的短短两百年中,以道教名义组织的起事很多,其中黄巾起义和孙恩暴动竟危及东汉和东晋王朝的生命,这迫使统治者思考对策。这些民间道教的起义活动,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严密关注,对于道教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也说明了五斗米道如果按照旧有的形式发展下去,已经难以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这时,上层道教的人物也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出发,开始从道教内部进行调整改造。从东晋十六国后期至南北朝时代,中国南北方都出现了由门阀贵族道教徒发起的道教改革活动。道教面临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迎合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需要,一些士大夫出来按照自己的构想改造道教,其代表人物为东晋葛洪。葛洪生在道教世家,叔祖葛玄随从有名的术士左慈学道,被后世道徒尊为葛仙公。葛洪师承仙公之道,并发展起一套有系统的神仙理论,完成了神仙道教的理论建构工作。葛洪本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政治上不得志后,转而独善其身,道教成为他修身养性的最佳补品。他的主要著作是《抱朴子》内外篇,内道用以养生求仙,外儒用之兼济天下,充分体现了魏晋玄学家儒道互补的特色。当时门阀士族急待解决生命问题,幻想不死,葛洪回答了这些问题。葛洪的理论坚定了帝王将相和士大夫们对道教神仙长生说的信仰,他们当中历代都有人服食金丹。葛洪的理论丰富了道教较为贫乏的宗教教义,开了南方道教注重教理研究的风气。更重要的是,葛洪将道教神仙学体系和儒家纲常名教紧密结合,强调修仙必须以遵守儒家伦常为先决条件,这样就将道教改造为符合统治者要求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