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十六国佛教

东晋佛教是指从晋元帝建武元年(鸠摩罗什铜像公元317年)到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共一百零四年间的佛教。
  东晋佛教,以庐山的东林寺为中心,主持者为僧人慧远。慧远早年于儒道学说都有研习,后从道安出家,对般若性空深有所悟。道安入关后,分散徒众。慧远在庐山东林寺,率众行道,并倡导念佛法门。江东佛法残缺,于是他令弟子法净、法领等到天竺去寻访。听闻鸠摩罗什来长安,便致书通好,并就大乘的要义往复问答。他还请佛陀跋陀罗和僧伽提婆等从事经论的传译,对佛教各方面均发生很大的影响。
  东晋佛教的中心,还有建康道场寺。建康是东晋首都,佛教又为士大夫所崇尚,因此那里佛教隆盛。如佛陀跋陀罗、法显、慧观、慧严等都以道场寺作根据宣扬佛教。佛陀跋陀罗,迦维罗卫(今尼泊尔)人,于禅法、律藏都有心得,他常和鸠摩罗什共究法相,后因和罗什见解相违,被罗什的门人所摈,只得和慧观等四十余人南下庐山。随即应慧远之请,译出《达摩多罗禅经》,更转到建康,住在道场寺。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和慧义、慧严等百余人传译《华严经》梵本,又和法显译出《摩诃僧祇律》等。慧观曾师事慧远,听说罗什到了长安,就从罗什请问佛学。后来跟随佛陀跋陀罗南下,辗转去到建康,住道场寺。昙无谶所译大本《涅槃》传到建康时,他参与慧严、谢灵运等的修订。所著有《辩宗论》、《论顿悟渐悟义》等。他把释迦如来一代的教法大别作顿、渐二教,在渐教内更开作三乘别教、三乘通教、抑扬教、同归教、常住教五时。慧严三十岁时到长安,后来回到建康,住东安寺,所著有《无生灭论》和《老子略注》等。
  此时佛徒兴起西行求法,其中法显成就最大。法显于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和慧景等四人从长安出发,往天竺寻求戒律,历时十一年,经过三十余国,获得《摩诃僧祇律》、《方等般泥洹经》等梵本,又泛海到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停留两年,获得《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和《杂藏》的梵本。后就佛陀跋陀罗于道场寺,共同译出《大般泥洹经》六卷等,又自撰《佛游天竺记》一卷。和法显同时求法天竺的,还有智严和宝云。
  东晋朝廷中信奉佛教的也很多。元帝、明帝都以宾友礼敬沙门。由于佛教收到崇尚,至咸康五年庾冰辅政,代成帝诏令“沙门应尽敬王者”,尚书令何充等以为不应尽敬,详议三次后搁置。隆安年间,太尉桓玄又重申庾冰的观点,慧远便著《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其时朝贵亦致力宏护。建康的佛教,盛极一时。又东晋初期,名流避世江东,玄风南渡,长于清谈的义学名僧竺潜、支遁都为时人所重。竺潜于《法华》、《大品》有深入的了解,为丞相王导、太尉庾亮所尊重。支遁钻研《道行》、《慧印》等经,出家后,在吴立支山寺,晚年到石城山(今浙江绍兴县东北)立栖光寺,游心禅苑。撰有《庄子内篇注》、《即色游玄论》等。当时名流郄超、孙绰、王羲之等都和他交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