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道教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玄妙观部分,产生之后,对中国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乃至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发挥了深远的影响。从思想意识方面看,道教思想的内容虽然比较驳杂,不如佛教哲学之精致绵密、富于思辨。但是,作为本土宗教,它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的影响随处可见,它对中国人(主要是汉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上的影响至为深刻。中国的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往往与道教教义和道教神仙崇拜的内容相交织,有的甚至融为一体;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也有着道教思想的烙印。两汉时道教的理论仍未脱就方术而论方术之窠臼,分散而不系统,浮泛而不深沉,哲学色彩不浓。魏晋时期,一方面由于门阀贵族招致方士,使方士们得以亲近门阀贵族,在他们中传播神仙方术,并为适应门阀贵族的需要而造作教义;另一方面由于统治集团之间争夺权势,互相残杀,高门贵族中人得失急骤,生死无常,失势者中有的感到前途暗淡,悲观失望,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在行迹上便趋于崇尚老庄,专务清淡,且喜养生方术,形成玄学流派。这两者契合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由于玄学风气的盛行及门阀贵族中不少人信奉养生术及五斗米道,道教便吸取玄学来酿造自己的理论体系,向义理化发展,因此出现了一些经书。经书虽不少,但仍无一本能将丹鼎、符籙两派的教义与方术统一于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著作。换句话说,到西晋,道教尚未确立义理性较强的神仙理论体系。
  黄巾起义失败后,由于太平道遭到了残酷的镇压,而五斗米道张鲁归降曹操后获得高官,与曹氏联姻,具备了比较有利的传播条件,所以五斗米道逐渐流传到原来太平道活动的地方,并取而代之,后改名为天师道,传播南北各地。西晋时,五斗米道在原来太平道活动的地方徐州琅邪郡已经流行,一些士族大家开始奉道,如王氏、孙氏等。孙氏一族中的孙秀成为赵王伦的心腹宠臣,用五斗米道帮助赵王伦作乱。西晋末年蜀地六郡流民拥李特为首起义,李特死后,其子李雄继续率流民战斗,青城山道教首领范长生资给其军粮。李雄破成都后,将范迎到成都,封为丞相;雄称帝后,又加封范氏为天地太师、西山侯;优待其部曲免除兵役,租税归范所有。很显然,五斗米道在巴蜀之地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其首领保持了张陵、张鲁私养部曲、收租税的习惯。此外,西晋佛教的发展,也让道教感到了外在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