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怪小说中,《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作者干宝是两晋之际的史学名家,著有《晋纪》,时称良史。又好阴阳术数、神仙鬼怪。《搜神记》已散佚,由明人重新辑录而成,现为二十卷,四百多则,其中偶有误辑。《搜神记》的内容,一是“承于前载”,但并不都是照旧抄录,有些文字上作了加工;二是“采访近世之事”,出于作者手笔。其中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也有不少故事情节比较完整,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感情。尤其有价值的,是一些优秀的传说故事。如《李寄斩蛇》、《韩凭夫妇》、《东海孝妇》、《干将莫邪》、《董永》、《吴王小女》等,都很著名,对后代文学有较大影响。《搜神记》中的优秀作品,其情节之完整与丰富、形象之鲜明生动,较以前的志怪小说有一定发展,已开始改变“丛残小语”、粗陈梗概的形态。其文字简洁质朴,有魏晋史家之文的特征。
志人小说,其写作目的,虽仍有记录史实、供人揣摩的考虑,但欣赏和娱乐的特点已经很强。具有这种性质而时代较早的作品,有东晋葛洪假托为西汉刘歆遗书的《西京杂记》。其中《王嫱》一则写王嫱因不肯贿赂画师而远嫁匈奴的故事,为后世诗歌、小说、戏剧中常见的题材。不过,《西京杂记》虽以人事为主,但所涉较杂,而且大多数记载过于琐碎。专记人物言行的,则有东晋中期裴启的《语林》和晋宋之际郭澄之的《郭子》。
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中,以氐族苻氏和羌族姚氏所建立的前秦和后秦的文化程度为最高,其次要算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此外,前凉和西凉政权更是那个时代北方文化的中心。所以,在十六国的统辖区也曾产生过一些民歌和文人作品。
十六国时代的民歌较著名的大抵保存于《乐府诗集》所录《梁鼓角横吹曲》中。其中如《企喻歌》出于氐族;《琅琊王歌辞》出于羌族;《慕容垂歌辞》出于鲜卑族,大致都可以考定。还有一些作品,出于哪个民族则较难断定。除了《梁鼓角横吹曲》以外,《晋书》的“载记”部分还保存一部分当时的谣谚,如前秦时流传的“长鞘马鞭击左股,太岁南行当复虏”;“河水清复清,苻诏死新城”等(《晋书•苻坚载记》)。
十六国的文人作家以前凉和前秦为多。前凉的张骏有乐府诗《薤露》、《东门行》两首,见于《乐府诗集》。前凉大臣谢艾的奏疏曾被《文心雕龙》提到,他的文集见《隋书•经籍志》著录。西凉的李暠有《靖恭堂颂》,现已失传;他的《述志赋》载于《晋书》本传,这篇赋表现了他建功立业的志趣和对西凉局势的忧虑,写得尚有文彩。前秦的赵整有两首五言四句诗,用比兴手法对苻坚进行讽谏;还有一首琴歌《阿得脂》是杂言体,有些字句难解,大约杂用氐语。苻坚的侄子苻朗则是一个散文家,作有《苻子》,其中有不少片断颇具文学意味。女诗人苏蕙的《回文璇玑图诗》,虽然有文字游戏的意味,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诗人驱遣文学语言的功力,此诗及其本事成为流传不绝的佳话。另外,后秦宗敞为王尚申辩的奏章,被吕超认为可与曹魏的陈琳、徐干,以及西晋的潘岳、陆机相比。胡义周为赫连勃勃作《统万城铭》,获《周书•王褒庾信传论》赞扬为典雅庄重。前赵的刘聪、刘曜,割据四川的成政权的龚壮等,据《晋书》说都有作品,但这些作品均未保存下来。
关于十六国时代的文学状况,历来的史书都很少提到。可能因为艺术价值不高,所以流传不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