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太后(442年-490年)北魏文成帝皇后,北魏有作为的女政治家,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文成帝死后,她捕杀图谋反叛的丞相乙浑,临朝听政。后又迫使献文帝禅位给儿子孝文帝,以太皇太后身分再次临朝称制,前后执政25年。
孝文帝前期改革多由她亲自主持。她先后实行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等项改革措施,进一步推进拓跋政权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王朝的统治,增加了国家收入。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死后谥文明太皇冯太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女政治家,主持北魏政权多年,其团队中主要是中书学毕业的士族大地主,对北魏国家封建化有一定作用。但现在评价有很多失误,这里需要一一指正。
第一,北魏百官原无俸禄,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魏孝文帝定每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充百官俸禄。称为“班禄”。班禄以后,贪赃满一匹者处死。规定地方守宰任期按“治绩”好坏为定,不拘年限。有人说这是冯太后的主意,其实不是。魏孝文帝的生父对贪腐相当反感,在位时曾下令“贪赃满一匹者处死”。此项政绩怎么算到冯太后头上?
第二,太和九年采纳孝文帝采纳李安世建议,实行均田制,使农民附著于土地,劳力得以利用,荒田得以垦辟。北魏原来没有户籍制度,由宗主管理户口,称宗主督护制。因此宗主廕庇人口甚多,往往三五十家合为一户。在九品混通制之下,赋役负担不匀,政府收入也受影响。这项政策冯太后从头到尾没有发表过看法,也算到她头上。
第三,公元485年或486年(太和九年或十年)初,李冲建议,仿古制立党、里、邻三长,用以代替宗主督护的统治(见三长制)。定民户籍,按户徵发调役,当时反对李冲建议者很多,主要是汉族大地主。冯太后这时站了出来,支持三长。她认为立三长则廕庇的户口可以检出,课调可有常准,可以实行。
影响深远的北魏太和改革,是北魏政府群体智慧的结果。无论算到冯太后头上,还是孝文帝头上,都是贪天之功,不符实际。只能说,冯太后加入北魏管理层多年,以个人智慧实现了北魏两代人的顺利交接,没功劳,也有苦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