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

法显(公元334—公元420年),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各种佛教流派,纷纷传入中土;佛教典籍,被大量翻译;全国各地广修佛寺,西晋时,全法显国佛寺已有一百八十座,僧尼人数多达三千七百人。法显正是生活在佛教在中国空前大发展的这个历史时期。
  法显本姓龚,他的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父母担心他也夭折,于是在他才三岁的时候,便把他度为沙弥,后来因为他对佛教的信仰非常虔诚,便没有还俗。法显性情纯厚,二十岁时受大戒。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六十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缺乏,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穷奢极欲,无恶不作。为了矫正时弊,他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寻求戒律。他自长安出发,西渡流沙,越葱岭至天竺求法,先后于北、西、中、东天竺获《方等般泥洹经》、《摩诃僧祗部律》、《萨婆多部钞律》、《杂阿毗昙心论》、《摩诃僧祗阿毗昙》等梵本;于狮子国(斯里兰卡)获《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经》、《杂藏经》等梵本;并由海路经耶婆提国(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于义熙八年(公元412年)完成取经求法的任务,循海东归。历时十三年,前后游历三十余国,历尽艰险。次年达建康,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公元420年),终老于此。
  法显在临终前的七年多时间里,一直进行着翻译经典的工作,共译出了经典六部六十三卷,计一万多言。他翻译的《摩诃僧祗律》,为五大佛教戒律之一,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译经的同时,法显还将自己西行取经的见闻写成了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佛国记》。《佛国记》全文九千五百多字,它不仅是一部传记文学的杰作,而且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是研究当时西域和印度历史的极重要的史料,在世界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佛国记》也是中国南海交通史上的巨著,中国与印度、波斯等国的海上贸易,早在东汉时期已经开始,而史书上却没有关于海风和航船的具体记述。《佛国记》对信风和航船的详细描述和系统记载,成为中国最早的记录。
  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大旅行的惊人壮举,以及他留下的杰作《佛国记》,不仅在佛教界受到称誉,而且也得到了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