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谧(公元215年-282年),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文学家、医学家,曾编撰《针灸甲乙经》,除此之外,还编撰了《帝王世纪》、《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元晏先生集》等。他一生以著述为业,在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都负有盛名。
皇甫谧小时过继给叔父,后随叔父迁居新安。他自幼贪玩,无心向学,十七岁竟“未通书史”,叔母对皇甫谧如此不求上进非常气愤,常常为他的前途忧虑。一天,她把贪玩的皇甫谧赶出家门,想要教训他。谁知他到了外边弄来了香瓜、甜果之类,洋洋自得地呈献给叔母,以为如此“孝顺”一番,便可平息叔母的盛怒。谁知叔母更加气愤,接过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着泪说:“你快二十岁了,还是‘志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真心孝顺父母,就得‘修身笃学’。”他很受感动,自此以后,皇甫谧判若二人,悔过自新,矢志苦学,他阅读了大量的典籍和诸子百家著作,学识大进。
皇甫谧志操高尚,为人忠厚。有朋友劝他广交世务,远扬名声,求取功名,以图富贵。皇甫谧却不以为然,为表明自己高洁的人格操守,遂作《玄守论》,以明自己的志向。由于他耽于典籍,废寝忘食,时人称为“书淫”。人们看到他劳累过度,身虚体弱,劝他注意休息,他说:“朝闻道而夕死,足矣。”
景元初年,魏相国征召他进京为官,坚辞不就。这时,乡亲们都劝他接受征召,应命出仕,他为此而写出《释劝论》一文,表达了自己矢志不移的决心。文章引经据典,对贫富、贵贱、进退、内外作厂客观分析,阐述了自己的人生观。后来,皇甫谧患了风痹病,十分痛苦,于是他从此开始钻研医学。在自学了《内经》、《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医书后,他开始在自己身上扎针,依靠针刺、拔火罐、按摩,他居然治好了自己的病。从此,他更努力钻研,决心效法古人整理针灸典籍,把有用的医术继承下来。
皇甫谧在遍览经典的过程中,对祖国医学发展的历史进行了研究,他以非凡的毅力和气度,从事医学研究和著述,悉心钻研针灸,以自己身体作实验,经过长时间的体会,终于可以用针灸为乡邻治病。但是他发现以前的针灸书籍深奥难懂而又错误百出,于是穷搜博采,获得了大量资料。他把古代的三部著名医学著作《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加以综合比较,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悉心钻研,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规范的巨著《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针灸甲乙经》共十卷,一百二十八篇,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记载了全身穴位649个,穴名349个,并对各穴位明确定位,对各穴的主治证、针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都做了详细描述,并一一纠正了以前的谬误,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被称做“中医针灸学之祖”,被列为古典医书之一。晋以后的许多针灸学专著,大都是在参考此书的基础上发挥而来的,直至现在,我国的针灸疗法,原则上均本于它。此书传到国外后,受到各国,特别是日本和朝鲜的重视。
在哲学思想上,他与王充、范缜具有几乎相同的思想观点。他对厚葬陋习深恶痛绝,极力反对贵族的奢侈淫佚之风。他说,人死了,其精神也就随之消亡,鬼神是不存在的。生命终结,肉体就应葬于地下,恢复其自然属性,用棺椁和陪葬品把尸体与土壤隔开是不科学的,这表明他是一个彻底的无神沦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能提出上述富有战斗性的思想,实属难能可贵。
皇甫谧还对我国人口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他搜集了从夏禹到三国时期的主要人口数字,虽然不尽可靠,但为后人研究秦汉以前我国的人口情况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他还对我国古代人口增减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如果统治者爱惜民力,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人口往往大量增加,反之,则会剧减。他比较了秦时因严刑峻法与滥用民力导致人口剧减与汉初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促使人口增长的事实,深刻地论证了他的这一观点。他对先秦时代的人口估计是目前人口历史研究中的重要资料,一直为历代学者所引用。
皇甫谧还经常向朝廷举荐有才学的人,时人呼之为“伯乐”。左思就是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写成著名篇章《三都赋》的。《三都赋》写成后,他为之作序,使之名震一时。对于投到他门下的学生,他减挚教导,以自己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格,感染着他们。他的门人挚虞、张轨、牛综、席纯等人皆为晋为代名臣。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皇甫谧溘然而逝,终年68岁。子灵童、方回等遵其遗嘱,对其丧事从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