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秀(公元224年—271年),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政治方面,但却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理学家。
裴秀自幼好学,8岁就会写文章,小有才名。年长居官,初袭父爵。公元257年,裴秀随司马昭征讨诸葛诞,因他出谋划策有功,被任为尚书,不久又升为尚书仆射。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裴秀又先后担任尚书令和司空,除在朝廷中负责其他政务外,还负责管理国家的地图和户籍人口。因此,他得以接触更多的地理和地图知识,并有机会对古代地理和地图进行仔细整理和精心研究。
裴秀的一生,在政治上相当显赫。但是他深为后人称赞的,是他生前的最后几年在地图学方面做出的贡献。大约在春秋战国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历史上一部地理学名著——《禹贡》。裴秀在详细考证古今地名、山川形势和疆域沿革的基础上,以《禹贡》作基础并结合当时晋朝的“十六州”而分州绘制大型地图集,绘制成《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图上古今地名相互对照,是当时最完备、最精详的地图,而且采用了科学的绘制方法。裴秀完成这本地图集后,把它进献给晋武帝,被当作重要文献收藏于“秘府”。裴秀在序言中详细谈到了他绘制地图所运用的方法。这是一篇很有科学价值的珍贵文献,体现了裴秀在制图理论上的卓越见解。
裴秀创立“制图六体”理论,系统总结了前人丰富的绘图经验,为后世的地图绘制工作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规范,是世界上最早的地图纲要。可以说,今天地图学上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除经纬线和地图投影外,裴秀几乎都已经提出来了。一千多年前的裴秀不仅已经认识到在地图上表现实际地形的时候有哪些相互影响的因素,而且知道用比例尺和方位去加以校正,这在地图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裴秀的制图六体对后世制图工作的影响是十分深远,晋裴秀以前,中国在地图学方面虽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少理论概括和指导。自裴秀提出“制图六体”之后,即为中国地图学者所遵循,如唐代的贾耽和宋代的沈括等都曾在论述中表明,裴秀“六体”是他们绘制地图的规范。可以说,在明末清初欧洲的地图投影方法传入中国之前,裴秀的“制图六体”一直是中国古代绘制地图的重要原则,对于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裴秀对我国地图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所提出的制图六体为我国制图学奠定了科学基础。因此,他被称为我国科学地图学的创始人。公元271年4月3日,裴秀因服食寒食散后误饮冷酒,中毒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