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晃

徐晃(?—227年),字公明,东汉时河东杨县(今山西洪洞县东南)人,三国时期曹操麾下的将领,原为军阀杨奉的部下任骑都尉,后为曹操部下“五子良将”之一。
  公元196年,徐晃在曹操击败杨奉后投靠曹操,参加过多次重大作战,智勇双全,战功卓著,治军有方。曹操曾称赞徐晃:“徐将军徐晃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在曹操军中历任裨将军、偏将军、横野将军、平寇将军。官渡之战中烧毁袁绍的后勤粮草有功,加封都亭侯。曹丕称帝登基后官拜右将军,封逯乡侯,后进封杨侯。击败刘备于上庸后,驻守阳平关,改封阳平侯,假节钺,食邑3000。
  徐晃随曹操击败了徐州的刘备,又随曹操击败颜良,攻克白马,进至延津,在此击杀文丑,被拜为偏将军。徐晃与曹洪攻打祝臂,获胜。曹操又派徐晃和史涣带着几千骑兵共同攻打韩猛,在故市截烧其辎重。此战徐晃功劳最大,被封为都亭侯。204年 曹操围攻邺城,又攻破了邯郸。易阳令韩范诈降而自守,曹操派徐晃前去攻打,徐晃兵临城下,给韩范写了封信,用箭射入城中,陈明利害,劝韩范投降。韩范被说服后改变主张,决定以全城投降。徐晃劝告曹操说:“如今袁谭、袁尚还没有被击败,没有攻下的城池都等待消息,如果今日灭了易阳,明日那些城池都会死命防守,河北就没有平定的那一天了。请求您招降易阳来给各城看,那样他们都会望风归顺。”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很快地翦除邺城羽翼,攻克邺城,夺得翼州。随后徐晃又攻毛城,设伏兵大败袁军,攻破三屯。之后,徐晃又随曹操征讨袁谭以及平原叛贼,均大获全胜。
  徐晃一生俭朴,对自己约束很严,病死前还特别嘱咐叫埋葬他时敛以时服。而且他每战有功,但很少邀功请赏,所以在曹操的军队中流传着一句话“不得晌,属徐晃。”徐晃用兵“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可谓别具一格。徐晃常说:“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所以徐晃把为曹操的统一事业而战斗当作自己效力的机会,以此为动力,鞭策着自己的行动。尽管这些认识打上了封建思想的明显印记,然而,也显出了他那可贵的品格。他是曹魏政权的开国元勋,也是我国古代的优秀战将。
  徐晃在公元227年病死,死后谥壮侯。徐晃墓位于许昌市东20公里张潘镇城角徐村东北1公里处,是许昌县政府1997年所立,墓发现于耕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