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祜

吴国石城驻军离襄阳七百多里,常常侵扰边境。羊祜深以为患,于是巧用计谋,使吴国撤销了守备。然后羊祜他把军队分作两半,一半执行巡逻戍守的军事任务,一半垦田。羊祜刚来时,军队连一百天的粮食都没有,后来,粮食积蓄可用十年。羊祜的这些措施迅速地安定了荆州的社会秩序,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晋武帝为表彰他的功绩,下令取消江北所有的都督建置,授予羊祜南中郎将的职务,负责指挥汉东江夏地区的全部军队。不久,羊祜又被加封为车骑将军,并受到开府如三司之仪的特殊待遇。
  泰始六年(公元270年),吴国的荆州都督为著名军事家陆抗。陆抗注意到西晋的动向,立即上疏给吴主孙皓。陆抗的到来,引起羊祜的警惕和不安。因此,他一面加紧在荆州进行军事布置;一面向晋武帝密呈奏表。密表建议,伐吴战争必须利用长江上游的便利条件,在益州(今四川地区)大办水军。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八月,吴主孙皓解除西陵(今湖北宜昌)督步阐的职务。步阐因害怕被杀,拒绝返回建邺,献城降晋。陆抗闻讯,立即派兵围攻西陵。晋武帝命令羊祜和巴西监军徐胤从东西两面分散陆抗的兵力,以实现由荆州刺史杨肇直接去西陵救援步阐的计划。但陆抗破坏了江陵以北的道路,5万晋军粮秣的运输发生困难,再加上江陵城防坚固,不易攻打,羊祜屯兵城下,不能前进。杨肇兵少粮悬,被陆抗击败,步阐城陷被诛。羊祜因久远失利被贬为平南将军,他总结教训认识到:吴国的国势虽已衰退,但仍有一定的实力,平吴战争不宜操之过急。于是,他采取军事蚕食和提倡信义的两面策略,以积蓄实力,瓦解对方,寻找灭吴的合适时机。
  羊祜挥兵挺进,占据了荆州以东的战略要地,先后建立五座城池,以此为依托,占据肥沃土地,夺取吴人资财。于是,石城以西均为晋国占有,吴人来降者源源不绝。羊祜于是实施怀柔、攻心之计。在荆州边界,羊祜对吴国的百姓与军队讲究信义,每次交战都预先与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从不突袭。有部下在边界抓到吴军两位将领的孩子,羊祜知道后,马上命令将孩子送回。后来,吴将夏详、邵颉等前来归降,那两位少年的父亲也率其部属一起来降。羊祜的部队行军路过吴国边境,收割田里稻谷以充军粮,每次都要根据收割数量用绢偿还。打猎的时候,羊祜约束部下,不许超越边界线。如有禽兽先被吴国人所伤而后被晋兵获得,他都送还对方。羊祜这些作法,使吴人心悦诚服,十分尊重他,称“羊公”。羊祜与陆抗对垒,双方常有使者往还。一次陆抗生病,向羊祜求药,羊祜马上派人把药送过来。吴将怕其中有诈,劝陆抗勿服,陆抗不疑,仰而服下。羊祜在边境,德名素著,在朝中却每遭诋毁。他正直忠贞,嫉恶如仇,毫无私念,因而颇受荀勖、冯紞等人忌恨。
  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十月,晋武帝改封羊祜为征南大将军,恢复其贬降前的一切职权,开府仪同三司,可以自行辟召僚佐。当时伐吴条件已具备,而且吴将陆抗已病逝,羊祜上书灭吴,但因秦、凉二州少数民族叛乱,平定叛乱再上书伐吴时,因朝中多数权臣的反对,未能实现。
  其后,晋武帝因羊祜功大,以泰山郡南武阳、牟、南城、梁父、平阳五县为南城郡,封羊祜为南城侯。两年后羊祜病倒,回到洛阳,仍向晋武帝面陈灭吴之计,晋武帝令羊祜带病领兵出征。后羊祜患病加重,他推荐有军事才干的杜预接替自己,不久过世。羊祜临终前,叮嘱亲属不得将官印入柩,不得修陵寝。羊祜死后,堂弟羊琇按其意愿要葬于故里祖墓之侧。晋武帝念其功高,且赐给离城十里外近陵葬地一顷,追赠侍中、太傅。羊祜一生虽身居高位,但立身清俭,他的不朽业绩和高尚的品格将永远受到世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