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公元319年—333年在位,历史上从奴隶到皇帝的唯一一人。字世龙,原名匐勒,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公元319年称赵王。
西晋时杂居内地的各少数族往往受汉族地主豪强的奴役压迫。石勒青年时期曾从事耕田等农业活动,又在荒年被并州刺史司马腾出卖。被主人放免后,因善于相马,结识马牧帅汲桑。公元305年,他和汲桑率领牧人,投奔起兵于赵魏的公师藩。公师藩失败,汲桑招聚山泽亡命,自号大将军。汲桑以石勒为前锋,攻下邺城,杀司马腾。汲桑失败后,石勒率部投汉主刘渊。刘渊、刘聪向山东、河北扩张,主要依靠石勒兵力。公元310年,石勒攻取宛城后,乘势南下襄阳,但军粮不济,司马睿又派兵前来抗击,于公元311年撤回北方。
永嘉六年(公元312年)二月,石勒军构筑垒壁,课农造船,准备南攻建邺。镇守建邺的晋琅琊王司马睿,以镇东长史纪瞻任扬威将军,都督诸军以防御石勒。石勒召集部属商议对策,于是按张宾之计,当主力北上时使其侄石虎率骑兵2000趋向寿春。石虎部途中遇晋运船,汉军将士争相上船夺抢货物,被晋纪瞻军击败。纪瞻追击百里,前锋接近石勒主力。见石勒军列阵以待,纪瞻不敢贸然进攻,退还寿阳。七月,走到汲郡(今河南汲县西南),闻汲郡向冰数千人,壁于枋头。石勒设伏兵大败向冰,夺取大批军资粮饷,军势得以复振。
于是石勒长驱至邺,攻北中郎将刘演于三台。刘演部将临深、牟穆等率众数万人降于勒。但邺城守卫犹固,一时难于攻下,而徒耗兵力。石勒进据襄国,以为据点,命诸将攻掠附近冀州郡县壁垒,征集粮食物资送于襄国。并上表于汉帝刘聪,刘聪得报后加封石勒都督冀、幽、并、营四州诸军事、冀州牧、上党郡公。从此,石勒称雄襄国,改变以往流动作战方式,开始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为统一北方、建立后赵政权奠定了基石。
石勒据有襄国,就和晋大司马幽州刺史王浚发生冲突。十二月,石勒遣夔安、支雄等7将进攻苑乡,破其外垒。王浚急遣督护王昌率诸军与辽西鲜卑段疾陆眷及段匹磾、段文鸯、段末杯等共5万人进攻襄国。石勒遣将与之交战,皆败。段疾陆眷遂大造战具,准备攻城,石勒部众甚惧。石勒以孔苌为攻战都督,于北城开暗门20余道,在鲜卑军攻城时,待其队伍松懈,即命精锐自突门出击。王浚军纷纷败退,孔苌乘胜追击,段疾陆眷收集余众,退屯渚阳,段氏从此倾向于石勒。石勒转攻信都(冀州治所,今河北冀县),杀晋冀州刺史王象。王浚势力从此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