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遁(公元314—公元366年),号道林,俗姓关,陈留人,东晋名僧。他幼年时期即流寓江南,在京城建康时,他同一些名士来往并备受赏识。在余杭山隐居时,他研究《道行般若》等经典,二十五岁出家。其后他回到吴地建立支山寺。以后移到石城山,立栖光寺。晋哀帝即位以后,曾屡次派人征请。他于是又到建康,住在东安寺。停留将近三年,上书请求回山,哀帝应允并给了他很优厚的馈赠和照顾。
魏晋时代玄学极盛,佛教僧侣也加入清谈行列,佛经也成了名士们的清谈之资,支遁是这种风气的代表人物。因而支遁一生交往的名士很多,名士也喜欢和他来往,并且非常推崇他。支遁是一位典型的具有清谈家条件杂揉老释的僧人,他对于清谈家最为宗奉的典籍《庄子》有独到的见解,对于《庄子》的《逍遥游》篇尤能独抒己见,曾为当时名士王羲之所欣赏。
支遁擅长草书隶书,诗也写得不错。《广弘明集》收录他的古诗二十多首,其中有些也带着浓厚的老庄气味。他主张顿悟,在内典之中,对《般若经》研究的最为透彻。他出家以前,就曾研究过《般若》。后来又经常辩论、讲诵《般若》。他所著的论文中可视为支遁般若义的代表作是《即色游玄论》。此论已经亡佚。他又著有《释即色本无义》、《道行指归》。此处还有《圣不辩知论》、《辩三乘论》、《释蒙论》等,也都亡佚。他又曾就大小品《般若》之异同,加以研讨,作《大小品对比要钞》。他也曾注意过禅学,撰写过《安般经注》及《本起四禅序》。又曾致力于《本业经》,《出三藏记集》收录他的《本业略例》、《本业经注序》。曾讲过《维摩诘经》和《首楞严经》。
支遁的集子《隋书》著录八卷,《唐书·艺文志》作十卷。到了清初的《读书敏求记》和《述古堂书目》就都作两卷了,现存的清光绪年邵武徐氏刊本《支遁集》有两卷,附补遗一卷。
有人送给高僧支遁五十两黄金和一匹骏马。他处理这两件事物的方法与众不同,把黄金送了人,却把马留下来饲养,而且时时前往观看。以世俗的观点长看,黄金可以生利息,而马却要吃草料,何不把黄金留卜而把马匹遣发?怪不得世俗之人都说支遁不善处理事物。支遁却笑着说:“他们哪里知道?贫道爱其神骏之性耳!”“神骏之性”是名马的一种了不起的英骏共相,这是支遁以一个艺术欣赏的角度爱马赏马的超人之处。
《神骏图》描绘的是支遁爱马的一个场面。《神骏图》是一件绢本重彩中国画,工笔画人物、海水和树石。画的右边一僧人坐岸边石床之上,身着架裟,肩负锡杖长达地面,此人就是支遁。支遁对面坐一士人,侍立者为西域奴仆,臂上立一雄鹰。三人都正凝视着迎面踏浪而来的骏马。马上骑者为一散发童子,手执木杆,欣然自得;马无缰绳鞍鞯,昂首健步,渡海如履平地,迎面驰骋。画中,马的骏健,人的凝眸,都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太和元年(公元366年)支遁去世,享年五十三岁,每年农历四月初四为支遁法师圆寂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