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汉

成汉地图成汉是十六国之一。巴賨贵族李雄所建,都城成都,盛时有今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的各一部分。西晋末年,秦、雍二州连年荒旱,略阳、天水等六郡賨人和汉人等不得不流徙至梁、益地区就食。他们入蜀后,由于地方官吏的贪暴和政府限期迫令流民还乡,流民领袖、略阳賨人李特等利用流民的怨怒,于301年在绵竹(今四川德阳北)聚众起义。李特及其弟李流死后,特子李雄继领部众,攻下成都,据有益州。304年李雄称成都王,306年改称皇帝,国号大成,都成都。334年雄病死。兄子李班继位。同年雄子李期杀班自立。338年特弟李骧之子李寿杀期自立,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343年寿死,子李势继位。
  347年东晋桓温伐蜀,李势兵败出降,成汉亡。在巴賨李氏和六郡大姓领导下,秦雍六郡流民起义演变成为外来大族与土著大族的斗争。外来大族一度势危,由于涪陵大族徐举和青城范长生的归附,才转危为安,建立起成汉政权。李雄称王后,拜范长生为丞相,尊称“范贤”;称帝后,加为天地大师,封西山侯。通过对范长生的优待尊重和对部曲制的承认,两类大族相互妥协,形成联合统治,同时,巴賨贵族间也推行了部曲制。李雄统治时,战事稀少,政刑宽和,赋税也较轻。李雄死后,宗室间为争夺帝位不断发生内乱,安定局面破坏。李寿父子统治时无为奢侈,大兴土木,滥施淫威,致使上下离心,百姓不满。
  东晋永和二年(成汉嘉宁元年,346年)十一月至三年三月,东晋安西将军桓温率军西征,克成都(今属四川),成汉灭亡。
  东晋建元元年(成汉汉兴六年,343年)八月,李势继成汉主位,骄奢淫逸,不理政事,刑法苛滥,加以饥荒,国势更加衰落。永和二年十一月,东晋安西将军桓温用江夏相袁乔“宜先攻弱”之策,乘机率益州刺史周抚、南郡太守司马无忌攻成汉,并使袁乔率2000人为前锋。次年二月,桓温水军至青衣(今四川青衣江)。李势命右卫将军李福、镇南将军李权、前将军昝坚率大军自山阳(今四川双流东南)赴合水(今彭山双江镇)阻拒晋军。诸将欲在江南(今双江镇以北、府河以西之牧马山区。古人以大江为东流,故以大江之西为“江南”)设伏以待晋军,但昝坚不听,率军从江北鸳鸯琦(今双流镇西北,岷江东北岸)渡江向犍为(今彭山西北,岷江之西)开进。桓温军避开犍为郡城及武阳城(今双江镇北),间道直指成都南面之白家场、石羊场。昝坚军正好与晋军异途。三月,桓温攻下彭模(今四川彭山东南,岷江东岸),以参军孙盛、周楚率老弱残兵留守辎重,自率步兵轻装向成都进军。李福、李权等回军,李福攻彭模,被孙盛等阻拒,李福败后退走。桓温进军途中与李权相遇,三战三胜,成汉军败退成都。昝坚军在犍为未遇晋军,便从沙头津(今新津南,彭山县北岷江边)渡江还军,待赶到晋军时,桓温已攻至成都南郊,昝坚军不战自溃。李势倾城中守军在成都笮桥(今成都西南南河上)同桓温军激战。桓温军前锋受挫,参军龚护战死,矢及桓温马首,众惧欲退时,鼓吏误鸣进鼓,袁乔乘势督士卒力战,大破成汉军。晋军乘胜直追,火烧城门,李势连夜逃走,至葭萌关(今四川广元西南),遣使向桓温请降。至此,成汉灭亡。桓温还军时,仍以周抚为益州刺史,镇彭模。周抚经两年扫除成汉残余势力,使蜀地全归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