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政治是指东晋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
东晋百年的门阀政治中,曾经居于权力中心的士族只有几家。其中颍川庾氏受桓温诛戮;谯郡桓氏在桓玄败后死绝;太原王氏世称华胄,它的两支也都在政争中覆灭。只有琅邪王氏和陈郡谢氏,在长时间的复杂冲突中,没有受到集中的毁灭性的打击。所以王、谢家族人物就成为替新朝奉玺缓的工具而受到特别的重视,家族发展得以延绵久长,至于南朝之末。后代所称五朝门第,遂以王、谢为其代表。这种情况是由东晋的政局造成的,而不是说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中,本来就以王、谢的门第最高。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取得了政治、经济上的主导地位。
两晋之际,士族发生了一次大的分化,一些根深蒂固、族大宗强的士族死守北方旧居,如范阳卢氏、博陵崔氏、弘农杨氏,他们成为各个少数民族政权拉拢的对象,而南渡士族则成为政治权力的核心,与皇权共同治理江东,形成了皇权政治的特殊形式——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并非是士族另外创立一套新的政治制度来实施整治措施,而是他们利用魏晋以来形成的尚书省和中书省等最有效力的权力机构,紧紧控制政治方向。门阀士族不但在政治上享有特权,他们还控制了东晋的军事指挥权。东晋军事重镇的驻军几乎全部由士族控制。经过西晋末年大乱,江左司马氏集团完全丧失了对兵户的控制。东晋皇帝虽然采用了各种手段重组兵户,重建国家军队,但主要军事势力则是士族们的部曲和私兵,东晋国家兵户的地位很低贱,没有士族私兵那样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