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位于浙江省宁波鄞州区的阿育王寺-东塔阿育王山,在中外佛教史上享有盛誉,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1983年,阿育王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创建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据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阿育王寺占地6万多平方米,有房屋600多间。建筑面积约3万多平方米。进入山门后,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藏经楼;东侧有钟楼、念佛堂、客堂、先觉堂、大悲阁;西侧为大坛、祖师殿、傅宗堂、碑阁、方丈室(承恩堂)等建筑。四周还分布着养心堂、退居室、文物陈列室、引堂寮、拾翠楼、朴青阁、白云竹院、普国塔院等殿堂楼阁。整个寺院古朴庄严,结构完整,殿堂庙宇与苍茫山色融为一体,山因寺增辉,寺为山添色。阿育王寺闻名中外,不仅因为山明水秀,殿宇巍峨,更由于它有一座举世瞩目的舍利宝塔。
  相传印度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曾在波吒利费城举行了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并派遣僧侣四方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世界性宗教。他取出王舍城大宝塔阿阇世王分得的佛陀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令羽飞鬼,各随一光尽处,安立一塔”。在中国,共建造了19座舍利塔。这19座舍利塔中,保存下来的唯一一座就是西晋会稽鄮县塔,即今浙江鄞县鄮山阿育王寺的舍利宝塔。关于塔的建造过程,有许多奇异的传说。
  据史载,晋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为了保护佛国珍品始建塔亭覆护。后人也有把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作为阿育王寺的创始之年。南北朝宋元嘉二年(公元425年),又建三级木浮图,并创建殿宇,初具寺庙规模。梁武帝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又兴建殿堂楼阁,并赐寺额为“阿育王寺”。阿育王寺由此得名。阿育王寺因为舍利宝塔的存在,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赏赐和殊遇。今天,阿育王寺内还较完整地保存着历代碑碣、石刻以及经藏古籍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