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约50公里处、黄河北岸的积石山中,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后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不断进行开凿修造,元明时期仍有修妆绘饰。炳灵寺在魏晋时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宋代始称炳灵寺。由于其所在积石山山岩的地质结构系细黄沙岩,易于开凿雕造,却不耐风化潮解。且由于该地气候干燥,加之峭壁的高处,岩层往往突出如屋檐,对部分窟龛起着遮蔽风雨和太阳曝晒的作用,因而许多窟龛造像虽经千百年的岁月,至今仍得以相当完整地保存着。今存窟龛183个,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沟、佛爷台等处。现存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画约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沟西岸长约200米,高60米的崖面上。
炳灵在藏语中是“十万佛”之意。炳灵寺最大的洞窟是169窟和172窟,西秦时开凿的169窟,窟内存有当时的造像和壁画。第6号龛的一佛二菩萨,龛侧墨书题记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为中国石窟纪年题记最早者。题记下方绘有数排供养人,其中有当时高僧昙摩毗和道融的供养像。另外,还有第9号龛的3身立佛,7号龛残存的一身立佛,17号龛仅存的菩萨及龛下部的半跏菩萨思惟像等,形象古朴,为早期造像中的精品。23号龛的并列5身禅定坐佛,则显示出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该窟的西秦壁画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说法图、维摩诘变、无量寿佛、释迦多宝佛、弥勒菩萨及十方佛、千佛、飞天、伎乐、供养人等,画风质朴,粗犷。北壁正中的大立佛,造型概括、手法简练、比例谐调。该窟南壁的大立佛,眉目俊秀,衣纹线条简单流畅,衣服下面的肌肤依稀可见。
炳灵寺的壁画保存到现在的,虽然数量较少,却真实地反映了十六国时期西北地区人民的社会风貌、音乐舞蹈以及装饰、建筑艺术,这也正是炳灵寺壁画的重要价值所在。在169窟西秦建弘元年的壁画中,可以看到与东晋画家顾恺之《女史箴图》中妇女形象极为相似的女供养人的形象。壁画用遒劲的线条表现了云鬓叉髻、披巾飘带、盛装打扮的妇女的形象。还有两幅维摩诘图,一幅描绘了菩萨装的维摩诘居士卧病在帷帐内,手扶床沿奋力欲起和张口雄辩的模样;另一幅描绘了菩萨装的维摩诘侍立在释迦牟尼佛一侧的情形。
炳灵寺山清水秀,峰险石奇,地处古代中西交通要道“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一条支线上。佛教徒在炳灵寺建寺开窟及造像活动,在西晋时便已开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乞伏部贵族所建立的西秦政权,崇信佛教,一时内地及西域高僧云集于此,译经传法活动十分活跃,西秦境内的小积石山大寺沟,即炳灵寺石窟一带,便成了当时佛教一大胜地。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正式公布炳灵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设立了炳灵寺文物保管所,修建了防洪大堤,并在沟中架起了一座15米的独孔水泥雕栏桥。炳灵寺最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