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穴寺始建于北魏,是我国最古老的佛寺之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穴寺原名香积寺,隋代改名千峰寺,唐朝扩建为白马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曾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齐名,被称为“中原四大名刹”。
《风穴志略》载,龙山阳侧有大小二风穴洞,洞深数十里,天变时,洞内出风,猛不可挡,故名风穴山,寺因山而取名“风穴寺”。风穴寺在明代万历年间香火最为鼎盛,曾有僧众1000余人,房舍300多间,土地2000余亩。风穴寺虽是北方寺院,却不沿中轴线布局,而是依山就势而建,具有江南园林风光。寺内现存有明代汉白玉石佛和缅甸送的佛像及明代嘉靖年间石佛30余尊、木雕佛像7尊。寺内碑碣林立,或记事、或题咏,楷、草、隶、篆风格迥异,存有唐代的尼陀罗咒、宋代的经幢、元代的塔铭。另外,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资源丰富,有乔木树种刺槐、侧柏、麻栎、岫松等,独具特色,十分诱人。寺院群山环抱,北有紫霄峰,侧有紫云峰、纱帽峰、香炉峰、石榴嘴峰等9条山脉逶迤相连,朝向寺院,有“九龙朝风穴,连台建古刹”之誉。
寺内有七祖塔,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高24.16米,为方形九层密檐式砖塔,塔身外轮廓呈抛物线,是全国迄今保存完好的6座唐塔之一。悬钟阁,建于宋,内悬9999斤重的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铸造的大铁钟,为宋代保存至今的稀有珍品。中佛殿,为典型的金代建筑,建于15米高的砖台上,飞檐挑角,似展翅欲飞,为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毗卢殿,建于明成化年间,是一座琉璃殿,殿中一尊汉白玉石佛,为明永乐七年住地开封的周王所献。另有观音阁、三官殿、涟漪亭、接圣桥等明清建筑,设计精巧,工艺上乘,造型玲珑,美观大方。寺内碑碣林立,上自五代时后汉乾佑三年(公元950年)的《风穴千峰白云禅院记》,下至宋、元、明、清碑刻,或记事,或赋诗,真、草、隶、篆,各体具备,其中不少是艺术珍品。此外,有珍珠帘、大慈泉、玩月台、升仙桥、翠风亭、银屏风、吴公洞、望州亭等八大奇景,还有小龙门、石龙门、洗风尾、东山仙人靴、西山一尊佛、半云巢、无心处等72小景。
风穴寺历史悠久,不少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足迹。新中国成立后,该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已对外开放,不少国际友人慕名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