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县石窟

巩县石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巩县石窟第五窟藻井莲花及飞天佛教石窟,位于河南巩义市(原巩县)城西北2.5千米的洛河北岸,开凿于邙山岩面上,始建于北魏晚期。现存大窟5个,摩崖大像3尊,佛龛约1000个,摩崖造像龛238个,总计造像7700余尊,铭刻186方。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至唐宋。总体风格与龙门石窟相近,但规模小,整体造像艺术水平也不如龙门石窟,但其中也不乏精品。题材除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还有礼佛图、神王、怪兽、伎乐等。
  第一窟礼佛图浮雕,分刻于南壁窟门左右,各作3层,相向排列。东侧为以帝王为首的男供养人行列,主像13人,各高约60厘米,侍从40余人,矮于主像。西侧为以皇后为首的女供养人行列,主像11人,侍从30余人,形象均矮于东侧,规模宏大,布局严整,形象刻画精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制作最为精美的浮雕帝后礼佛图。石窟顶部浮雕保存完整,制作精巧,是巩县石窟艺术的又一特色。如第一窟顶部平棊,每边10个方格,内外3层,内层围绕中心柱为一周飞天;第二层分别为莲花、卷草和化生;最外层刻不同的莲花图案。繁缛富丽且组织得井然有序。又如第三窟顶的浮雕飞天,带饰飘舞,人物凌空翱翔,祥云衬托,形象及衣饰刻划精巧,是其他地区的石窟所未见的。巩县石窟是研究中国早期石窟雕刻史的重要实物。
  巩县石窟规模虽然不大,但它的总体设计和工匠的高超技艺,说明它应是帝室营建的,是研究中国早期石窟雕刻史的重要实物。巩县石窟寺是继龙门石窟之后,北魏时期的又一座伟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它位于京都(河南)洛阳东北约55公里处,邙山东段大力山下的石壁上。背依黄河,面向伊洛。这里山明水秀,林木繁茂,修竹葱郁,自古以来就是洛阳地区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石窟寺初名希玄寺,是一个雄伟壮观的建筑群。石窟雕刻始于宣武帝(元恪)景明年间(公元500年—503年),以后的东魏、西魏、北齐、唐、宋、金、明,直至清代雍正年间,都进行过重修。佛像的雕造,以北魏为主,续刻以北齐和唐代较多。石窟寺有石窟五处,千佛龛一个,小佛龛二百五十五座,摩崖大佛三尊,大小石窟共七千七百四十三个,碑刻题记二百余品。